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八〇后从见证温饱到接棒全面小康 发布时间:2020-08-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罗其花是北京市蜜蜂产业唯一的女博士,她扎根密云9年推广的技术“点蜂成金”,让很多蜂农过上了“别墅汽车”的小康生活。

  “桃二代”岳巧云曾经奋力跳出“农门”,在北京城区过上精致生活的她,4年前又回到平谷农村, 用“互联网+”的模式,把家乡的蜜桃产业升级到2.0版,种桃从糊口变为致富。

  姚志锋在北京创业4年,他的3D打印团队已进行了三轮融资。这个城市对创新创业者的扶持与宽容,让他们决心要做3D打印在“大数据+材料”领域的引领者,用技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三位都是80后。罗其花出生的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小康”第一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当时设想,到2000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见证了我国从温饱到小康的变迁,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

  接过接力棒 冲刺最后一公里

  9年前,博士毕业的罗其花有很多选择,包括受邀去国外一家顶级研究机构继续从事蜜蜂病害研究。她当时在这个领域已小有名气,国际学术大咖的地位指日可待。她却出人意料地接住了北京密云区抛来的橄榄枝,在园林绿化局当起了蜂业管理站站长。

  与成为国际一流专家的可能擦肩而过,罗其花在密云农村干得风生水起。“有一种被需要的成就感。”她说。

  最初跟蜂农打交道的时候,她只会讲书本上的大道理。后来发现农民从实践中获得的养蜂智慧远远超过书本理论,她开始俯下身子,把自己的研究积累与蜂农需求结合起来,从蜂王品质的改进,到蜂箱技术的完善,再到蜜蜂产业链的延伸,罗其花成了蜂农们最信赖的“博士妹子”,蜂农们对她口服心服。

  密云是北京的重要生态涵养区,那里优良的自然禀赋适合发展无公害的蜂蜜产业。罗其花初到密云的时候,当地只有几百户人家养蜂,如今已经有2000多户农户以蜜为业,蜂农的销售额一年有1亿多元,带动相关产业的收入有8.5亿元。

  她的朋友圈里都是蜂农的甜蜜故事。蜂农张良(化名)最让罗其花牵挂。张良年轻时走过弯路,重返社会后一度为贫穷所困。他找到罗其花要学养蜂。急脾气的张良爱发火,村民都对他有几分忌惮,劝罗其花要当心。

  罗其花说,她从张良的眼睛里看到了要过好日子的渴望,她愿意拉他一把。张良特别卖力地要把日子过好,肯下苦功夫跟着罗其花学习养蜂技术。如今的张良,不仅靠养蜂摘了“低收入”的帽子,还娶上了媳妇。

  35岁的刘金良是罗其花熟悉的“蜂二代”。到了他这一代养蜂人,由于村里来了蜜蜂博士,实现了科学养蜂,蜂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再赶上政府对蜂农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养蜂是能实现收入翻番的致富希望。

  在罗其花看来,与她同龄的年轻蜂农更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总是最积极地尝试新的技术。一批批“蜂二代”的回归,补齐了北京乡村小康的短板。在密云,有362户低收入农户通过养蜂实现了脱低致富。

  在北京平谷的农村,“桃二代”岳巧云撕掉白领标签,回家成立了蜜桃合作社,这一举动一度让她的父亲、老桃农岳清涛不解,“做农民多苦”。老桃农更不解的是,女儿要颠覆他传统的卖桃模式,通过合作社联合十里八乡的桃农们把蜜桃卖到网上去。

  渐渐地,大家发现找岳巧云卖桃价格更合适。以前桃子一股脑儿地被经销商拉走了,大的小的,混在一起,农民的议价能力很差。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售卖,桃子分级了,一分钱一分货,优质品种能卖上价了,也倒逼桃农不断改进桃的品质。

  桃农合作社做大了,岳巧云设计了一些叠纸盒、装桃的辅助岗位,专门招收不能干重活儿的乡亲来帮忙。村里的16户低收入家庭,现在也加入了岳巧云的合作社,一些因病致穷的村民在合作社做一些简单的活儿,一年也能有两万元的收入,实现了“脱低”。

  老桃农岳清涛说,女儿不仅做大了村里的桃事业,还能拉村里的困难户一把,这是他那一辈桃农没能做到的。

  奔小康路上 总有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机会

  总有人问罗其花,如果当时选择去国际顶级研究机构做研究,现在应该也是重量级科学家了,对此她是否后悔。罗其花也总是反问,能帮助几千户人家过上好日子,不也是伟大的事业吗,而且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罗其花说,作为一名研究蜜蜂的博士,密云要发展以蜂为特色的产业,给了她个人一个无边的发展空间,她全部的研究、全部的设想都能落地,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机遇更重要呢?

  罗其花卷起袖子在密云和蜂农打交道的9年,也正是密云实现产业转移、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时候。过去密云曾经以采矿和养殖业为支柱产业,但这两个产业都与密云作为北京重要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不相符,需要在保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重新布局。

  几乎零污染的养蜂产业似乎成为密云最合适的选择,这也是过去9年间罗其花的机会。

  几年前,罗其花曾经建议,政府和蜂农一起为蜜蜂买保险,以化解天气等不利条件对蜂农的冲击,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最后被当地政府拍板认可,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蜂业气象指数保险”,极大地调动了蜂农养蜂的积极性。

  85后姚志锋感受到的是年轻人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的机会,以及一个具有创新气质的城市对创业青年的支持与宽容。这位清华大学雕塑专业毕业的年轻人,目前跨界成为北京西三旗的一名“码农”创业者,在3D打印行业已经小有名气。

  姚志锋的团队目前入驻北京西三旗的“金隅智造工场”,那里曾经是北京最大家具厂——天坛家具厂的厂址。几年前,家具厂搬离北京,留下的大厂房被改建为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并立下了国际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的目标。姚志锋公司租用的一个LOFT办公区,就是当年家具厂的油漆车间。

  对初创企业来说,“金隅智造工场”不仅房租合适,而且能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融资担保等保姆式服务,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相近的生态圈里,大家能很快找到上下游的伙伴。

  “金隅智造工场”创建了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姚志锋的企业这样的3D打印技术,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小样试制平台,帮助企业加速产品迭代。年轻的创业者可以安心出成果。在北京,类似“金隅智造工场”这样让年轻人安放创业梦想的场所比比皆是。

  后小康时代 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站在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这一代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眺望着下一个百年目标,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他们事业的方向。

  尽管密云现在已经是北京养蜂第一大区,但罗其花有更大的梦想,比如实现更大规模的养殖、用蜜蜂撬动其他产业发展。罗其花的设想是,拉长养蜂业的产业链,通过蜜蜂授粉,提升当地果蔬的品质;发展蜂疗,带动当地的医养行业;利用蜂文化资源,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这些设想,似乎超越了她当初蜜蜂病虫害研究的专业。说起未来的蓝图,罗其花眼里放光。

  今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也正是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胶着的时候。合作社的桃农们担心今年桃不好卖了,找了岳巧云好几次。岳巧云也早早做了准备,开了直播账号。大桃成熟后,每天桃农们摘桃、分拣的场景都网上直播,引起了不少关注,今年的卖桃季已近尾声,合作社桃农们的收入并未因疫情受到影响。

  王丹也是和岳巧云一起返乡的“桃二代”,也是最早一批通过电商卖桃的,一年的销售额有500多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当地政府专门请她给当地桃农培训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她选了最火的短视频营销技术教给桃农。

  一位64岁的桃农跟着王丹通过直播卖桃,最多的一次卖了96箱,成了村里的网红。还有一名桃农自己剪的短视频,一晚上就播放了21万次,粉丝暴涨好几百人。

  北京市平谷区也推出了“互联网+农产品”产业扶持的三年行动计划,并与多家物流公司展开战略合作,在13个大桃主产乡镇设立66个收揽点,方便运输。在岳巧云的合作社门口,就有3家快递公司的收揽点,按老桃农的话来说,往外卖桃,就像过去寄信一样方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胡宁 见习记者 王增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