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光明日报通讯员 芈 峤
不久前的一天,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帏藏族乡初级中学图书馆内,李加才让正在整理书架,突然手机铃声响起。
“老师,我是李毛才让,你最近好吗?今年我大四了,一直犹豫要不要考研究生,想听听你的意见。”李毛才让是道帏乡加仓村人,现在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同时也是李加才让的学生。
“当然要考研究生了,我建议你不仅要读研究生,有条件还要读博士,我们道帏虽然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但我们一直有好学的传统,你要将这种求学精神继承下去,努力成为我们乡的第29位博士生!”李加才让态度坚决,并在挂电话前再三叮嘱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挂了电话的李加才让还不太安心,决定过几天再打电话过去问问李毛才让的学习情况。这已经不知是学生打来的第几个电话了,但无论是生活困难还是学习困惑,他都会耐心解答,认真鼓励,想方设法让孩子们把学业继续下去,哪怕需要倾囊相助。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道帏初级中学月考的最后一门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孩子们并没有急着回家,而是跑进了图书室。
“别挤!别挤!拿了书到座位上安静地看,不要喧哗!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图书。”李加才让安排孩子们有序阅读。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样子,他渐渐地回忆起自己三兄弟的求学经历……
“你们俩听好了,爸爸每天出门打零工,妈妈照顾我们的同时还要去地里干活,为什么?就为了多赚些钱给我们几个读书,无论如何我们家得走出个大学生。”彼时,李加才让和兄弟们在暑假帮助父母打工,还要上山挖草药,一天只赚几块钱,交给父母当学费用。
“哥,你马上中考了,我觉得你肯定没问题。”回家路上,弟弟完麻黄加鼓励哥哥好好发挥。
“如果我考不上,我就留在家里劳动赚钱供你们俩上大学,你俩必须好好学习。”本来赚了钱的三兄弟乐呵呵地回家,没想到哥哥的一番话,三个人都停下了脚步。虽然天已黑,月亮照在三兄弟脸上映出了眼角强忍的泪水。
仓加村是个贫困村。为了改变命运,摆脱贫困,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天道酬勤,1993年李加才让考上乐都师范学院,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任职藏汉双语老师。不为别的,他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两个弟弟和全乡的孩子们上大学,远离贫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完麻黄加考上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而小弟弟李加东智成为全乡第一个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生。
“弟弟考上北大博士的时候,全村人都上门祝贺,那天全家人笑得合不拢嘴,长期外出干重活的父亲平日里佝偻着腰,那天感觉父亲的腰板都直了。”时隔多年,再次说起弟弟考上北大博士当天的情景,李加才让还是满脸洋溢着幸福。
自那时起,全家人在全村又有了别的称呼:北大博士的爸爸、北大博士的妈妈、北大博士的哥哥……这是全村人对李加才让全家的羡慕与尊敬。
将弟弟们都送入大学后,李加才让没有停歇,不论学校学生还是邻居的孩子,只要来寻求学习方面的帮助,李加才让和弟弟们都是有求必应。
虽然深处深山,交通闭塞,但这里有着别处没有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以往村邻之间,相互攀比各自的幸福指数,常常是一比草场上的牛羊,二比田里的庄稼,现在又新添了一项新指标:比比学生的多少,比比学历的高低。李加东智考上北京大学博士,提升了藏族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道帏学子的求学精神空前高涨。只要到了入学年龄,各家的孩子都来上学,一个不落。学生家长还经常主动找老师,打听孩子的学习情况。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没有一个不来的。”道帏乡乡长官却扎西说。
为了支持孩子们学习,道帏乡学区内兴建中小学1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完小5所,中心幼儿园1所,教学点9所。
为了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乡里为学校打围墙,平整校园土地。冬季没煤时,给学校送牛粪取暖,夏季送树苗支持学校绿化。
10年来,通过全乡共同努力,道帏乡民族教育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输送到大学、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就有5000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全乡累计培育出28名藏族博士,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着积极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9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