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8月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沉静、舒朗。“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石刻校训与“矢志爱国奋斗”的横幅,印证着百年学府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质朴初心。古朴典雅的标志性建筑与熠熠生辉的“哈工大之星”,记录着校园内一个世纪的栉风沐雨与几代人仰望星空的不懈追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建校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哈工大,对哈工大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哈工大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以一往无前的气魄和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沧桑百年
“让中国站起来,是我们那代人的强烈追求”
哈尔滨市公司街上,有一座始建于1906年的哥特式二层小楼。
这是哈工大博物馆,小楼经历的百年风雨是对历史无声的见证。近2万件珍贵史料和藏品,讲述着一所学校不平凡的百年。
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诞生,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沦陷。一大批青年学子或投入地下工作,或奔赴抗日前线。严酷斗争中,28名青年学生被捕,11人献出宝贵生命,哈工大成为东北城市地区反侵略和民主进步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
特殊的发端、特殊的区位,让哈工大从诞生之初,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亟须发展工业。东北地区成为中国重工业的集中地,一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祖国东北角的哈工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便是其中之一。“让中国站起来,是我们那代人的强烈追求。”195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火车来到哈尔滨,满怀豪情。
和秦裕琨一样,怀抱爱国初心,800多位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年轻教师承担起全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短短十余年,创办24个新专业,不仅造就了哈工大“工程师摇篮”的美誉,也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基本建成了以机电、电气、土木、工程经济等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为国家早期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铸就了哈工大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风骨。
凭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哈工大还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国之重器”的铸造者。“工程师摇篮”的名号自此享誉全国。
时光流转,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工程师精神”历久弥新,每年毕业季,一批批哈工大学子走进航天、国防领域,继续用青春守护“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誓言。
一路探索,一路担当。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中诞生,伴随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成长壮大;从“藉以研究各种技术科学发明最新之技能以促工业之进步”,到“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再到如今的“形成多学科支撑航天事业发展大格局”……“新时期的工程师摇篮就是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哈工大党委书记熊四皓说。
科研创新
“国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调整,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
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这次任务,哈工大多项成果助力其中。从神舟到嫦娥,从长征到天宫,哈工大已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有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领域。
回望百年,对于哈工大来说,国之所需始终是校之所往,国之所托必不辱使命。
1959年,应“为重型机械工业培养技术干部”的要求,哈工大分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即如今燕山大学的前身,此外,还分建过曾经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电力学院……
“用时任校长李昌的话说,就是以国家使命为导向,国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调整,哪个专业被需要就调整哪个专业。”哈工大校长周玉介绍,这一点体现最为突出的,要数哈工大航天学院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航天事业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作为当时航天部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哈工大主动承担航天人才培养与技术工程重大攻关任务。于1987年组建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形成以航天学院为基础,多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学院也实现了多个“首创”和“第一”:
研制我国第一套空间交会对接地面仿真系统;研制我国第一台航天用高精度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研制我国第一套卫星光通信星上终端,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发射我国第一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研发世界上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同时,地处北疆的哈工大,也在积极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早在2013年,哈工大就与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组建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付强介绍,近5年来,研究院转化大批科技成果,孵化130余家科技型企业。2019年,根据《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哈工大成立 “头雁”行动领导小组,目前组建的“头雁”专家团队数量占全省1/3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武高辉教授带领团队在黑龙江成功创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武高辉非常激动:“在哈工大学习、工作40余年,母校不仅教会了我们业务知识,更教会我们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更加干劲十足,我们要努力加快步伐,完成更多科研任务,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建设和龙江发展助力。”
勇于创新、百折不挠。面对“大考”之时,便是哈工大人建功立业之际:
参与“十二五”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平台、新型载荷、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从“并跑”向“领跑”发展。全面参与“十三五”科技创新2030的16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载人航天工程、空间机械手在轨应用、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天眼工程等大项目。已解决新体制雷达、卫星激光通信、高端精密仪器、空间机械臂、月球车等诸多难题,连续6年共7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建校百年之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两院院士、哈工大教授刘永坦与青年学子深度对话:“为什么当初不被人看好的课题,您带领老中青三代默默奋斗40年?”有学生问。“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咬紧牙关、憋足劲儿,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为党、国家和人民打造更多重器利器。”刘永坦答。
一问一答间,一代代哈工大人的精神风貌和矢志追求鲜活呈现——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方向,以发展关键技术为推动,主动承担高精尖项目,打造国之重器。这不仅是哈工大的精神所指,也是哈工大的实力所在。
为国育才
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刚读大一,能做什么?在哈工大,20岁的泰米尔为“龙江二号”卫星装上了微型CMOS相机,2019年2月,这个小相机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学》杂志,被称为“最美地月合影”。
泰米尔是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的一员,今年五四青年节,这支由“90后”“00后”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他们参与研制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等多颗卫星。“紫丁香2号”卫星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微纳卫星的先河。
虽说平均年龄不到24岁,团队却汇集了来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等不同学科的百余位学生,实现了本、硕、博协同创新、集智攻关,被称为中国航天队伍里的“新生代”。
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是哈工大厚基础、强实践、严过程、求创新的人才培养传统和优势。
“从老师那会儿起,学校就强调教师要过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学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杨德庄介绍,自己的老师是我国形变热处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权。“完成高精尖项目需要‘真功夫’,哈工大人的功夫都是在规格严格中锻造出来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不仅是校训,更是代代相传的基因。”
桃李芬芳、清芬挺秀。建校以来,哈工大已培养100多位大学校长、8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航天英才和产业精英……学术大师、兴业英才组成闪耀星群,熠熠生辉。
6月7日建校百年纪念日,哈工大校园夏日朗照、草木苍翠。一面面道旗上,印有多位院士给青年学子的寄语。其中,中科院院士、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手写的“百年风雨沧桑,培育万千栋梁”赫然在望。
百年岁月,再回首,太多“第一”书写着哈工大过往的辉煌——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模拟计算机和第一台智能下棋计算机,首次揭示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全球首创反射面结构系统成功应用于FAST项目,牵头世界最大规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百年岁月,看今朝,哈工大正扎根中国大地,探索走向世界一流水准的特色之路——
哈尔滨、威海、深圳,一校三区的布局逐渐形成以工学、理学等优势学科为主的优势集群,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内扎根黑土地、融入环渤海、服务粤港澳;在外深耕东北亚、牵手全世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百年岁月,望未来,哈工大人守正创新再出发——
熊四皓表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世纪初心不改,新百年薪火不息。哈工大正肩负新时代重任,向世界一流奋力迈进!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