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腰长河村共有49户183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
张宝文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现在是村里的义务导游,“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村的民俗文化”。
位于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域的腰长河村,被湿地所环绕,万余亩芦苇荡和荷花相映成趣,阵阵花香扑面而来,颇具特色的锡伯族风格建筑群引人注目。
“原本是来游览湿地公园的,可锡伯族风格建筑群吸引住了我们,让我们流连忘返。”7月29日上午,来自辽阳的游客胡女士难掩兴奋。
以前,腰长河村可看不到这番光景。
“湿地公园高峰时每天有超过1万人次游客,可眼看着旅游大巴和私家车一辆接一辆从村口驶过,却没有一辆拐进村里来。”村民孙国强告诉记者,“顶多就是村里有些人,把自家的鸡蛋和蔬菜摆到马路边售卖,贴补点家用。”
明明守着“金饭碗”,村民为啥致富无门呢?“游客不来,得从自身找原因。”4年前,从黄家街道下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关鑫,入村第一天就把全村走了个遍,“村容村貌太差,垃圾随意丢弃和堆放,与湿地公园格格不入。”
2016年年初,腰长河村采用入股联营的方式,和企业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开发旅游项目,通过村庄整治和宅基地整理,将全村旧房改建成两层小楼。沈北新区为此专门申请了沈阳市第一个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旅游项目的试点。
“我们在沈北新区成立了第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社,进行土地入股,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关鑫告诉记者。
“到家里来坐坐,瞧瞧咱现在的好日子。”站在新建楼房的门口,村民桂成林热情地打着招呼。
他家里还保留着几张老房子的照片,三间平房被杂乱的柴草垛包围着,粪污堆就在胡同口,屋内除了简单的灶台和火炕,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我家老房子也就70多平方米,房子拆迁后,政府给了20来万补偿款,又免费给盖了这13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村里还有环卫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转运。”木地板、空调、冰箱、洗衣机、冲水马桶、热水器……桂成林领着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看,家门口的分类垃圾箱一字排开。他又指指房前屋后说,“这前后的小院子也入了股,每年分红保底还有1万元哩。”
豆腐丸子、糙米面条、飘香米粥、手打米糕等锡伯族特色食品香味四溢,紧邻着村里的民宿,7位村民联合经营的特色美食街,吆喝声此起彼伏。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这日子有盼头。”村民费志新经营着一个美食摊,每天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拆迁补偿款是一次性的,但过日子是长久的,得考虑可持续。”村企合作项目合伙人、辽宁地梵旅游公司董事长苏振宇为村民提出了另一种思路:在家乡创业、在家门口致富。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苏振宇把村民代表请到陕西省袁家村参观体验。“住在袁家村村民自己开的客栈里,拉拉家常,实地感受到袁家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大伙儿坚定了旅游致富的信心。”村民孙国芝回忆。
绿油油的稻田内,一群群鸭子正在欢快地戏水嬉戏,稻田中太阳能杀虫灯和生物灭虫筒一应俱全。“这是我们的有机稻田,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旁边就是有机蔬菜大棚。”稻田边,1998年出生的费岐镇正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搞直播,推介村里的农产品。他打小生活在这里,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在沈阳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
“村里拿出几块地搞生态认养稻田,认领的人真不少,我家三分地一年就分到500多元。我还经营一个小吃摊,每天有300多元的收入。”村民郭丹告诉记者。
现如今,村里已经有20位“90后”回到村里谋发展,近10位新乡贤和乡村创客与小镇运营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前村党支部成员平均年龄超过65岁,如今吸收了3名年轻党员,班子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了。”张宝文笑着说。
在腰长河村的锡伯族民居民俗展示馆,锡伯族传统弓箭、剪纸、刺绣、草编等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让人兴致盎然。
“许多村民家中有以前传下来的老物件,建这个展示馆的时候,都无偿捐了出来。”张宝文介绍说。
在特色小镇二期项目建设指挥部,苏振宇正与区文旅局进行沟通,“我打算着邀请更多的锡伯族非遗传承人来这里辅导村民,尤其是给年轻人培训非遗技艺,只要通过考核就有属于自己的免费摊位。”
每天吃过晚饭,张宝文总要带着孙女到村东头的建设工地附近走走看看,“咱们村现在年人均收入有1.5万元,特色小镇二期国庆节就能运营,收入指定还会往上涨。”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9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