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路上,知识分子这样担当】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张文攀
戴一顶草帽,拎个手提袋,装着杯白开水……7月21日早上8点半,81岁的李玉鼎准时来到贺兰山东麓一座一望无际的酿酒葡萄种植园。
一进园子,他就忙着检查剪过枝的葡萄树。“这一排剪得有点粗,你看,像这样的枝子都得剪掉。”李玉鼎话音刚落,呼啦啦围过来不少田间劳作的农民,认真看李玉鼎示范剪枝。随后,李玉鼎将剪掉的枝叶归拢成堆,驾轻就熟、毫不吃力。
李玉鼎,曾任宁夏农学院院长,是宁夏首位葡萄产业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退而不休的21年里,每年从葡萄展藤到采摘完毕,他每周至少要往葡萄地里跑3天。50多年来,李玉鼎参与并见证了宁夏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一头扎进六盘山
1965年,李玉鼎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家在北京的他,怀揣一腔报国热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时至高无上的价值追求。
毕业分配下来了,李玉鼎如愿到了偏远的宁夏,一头扎进六盘山区,在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一待就是17年。
“山区的农民知识匮乏、不懂技术,种了十几年的苹果树不结果子。他们太需要农业技术指导了。”李玉鼎说。扎根基层17年,让一个城市青年认识了贫困,并决心改变贫困。
在海原县的那些年,李玉鼎一边开展果树苗木的引进栽培,一边结合生产搞研究,对周边的野生果树资源和天敌开展调查,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晚上,他在煤油灯下学外语、翻译国外的技术资料。勤奋好学加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他后来调入宁夏农学院任教并成长为院长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基层的农技员,还是农学院的老师,再到正厅级的院长,李玉鼎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农人”。和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他深知群众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渴望。
“李老师,我家果树长势很好,就是不结果子,这可咋办?”“这两天葡萄叶子有点发白,想请您来看看到底咋回事……”李玉鼎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短信,只要下乡给农民讲课,他都把手机号码留给果农。后来有了微信,他手机更是叮咚响个不停。李玉鼎说:“我从来没有设置过免打扰,不管什么陌生号码,我都接。”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学会开车。”李玉鼎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些问题必须现场看了才敢给出建议。如果我能开车,就可以帮更多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贺兰山下产业兴
李玉鼎发表过60多篇研究论文,获得过十多项重要奖项。但他最看重的论文,写在山川大地间。
贺兰嵯峨,碧空澄澈。山脚下的和誉新秦中酒庄葡萄园内,负责葡萄园种植管护的谭斌一见李玉鼎走来,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儿。
“李院长,您赶紧看看,这叶子是不是要起病害了?”“今年雨水比较集中,田间湿度大,得预防霜霉病。”交流间,两人约定隔天一起去采购有机农药。
谭斌是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司家桥村村民,承包管理葡萄园子6年了。最初,他连葡萄上架、抹芽都不会,全靠李玉鼎手把手教。
走在葡萄园间,干活儿的农民跟李玉鼎熟络地打招呼。
“我们就住在附近的闽宁镇,都是从西海固地区搬迁来的。每天早上5点多一起坐中巴车来上班,下午一点多干完回家。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能挣100元左右,现金当天结算,比在老家种地好多了。”来自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木兰村的移民群众马占贵说,刚出来打工的时候,村民们一点经验也没有,李玉鼎教他们修剪、整形,现在个个都成了好“把式”。
如今的贺兰山下,酿酒葡萄产业为周边农户及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农民收入的1/3来自葡萄产业。
退休后,李玉鼎担任宁夏葡萄产业协会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十多年来,他带领课题组奋力攻关,研发出葡萄越冬防寒防霜保护仓,于今年5月通过现场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开创了中国北方葡萄越冬防寒、防霜和节水灌溉的新途径,实现了酿酒葡萄种植与生态保护双赢。
与果农建立深厚情谊
7月21日下午,忙完葡萄园的活儿,李玉鼎搭乘我们的采访车返回银川市区。途经银川市西夏区八一车场公交站时,他特意嘱咐在那儿停一下,他要到站台上看看102公交车的途经站点。
“我看这趟车是不是经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葡萄园务工的一个农民患了胃病,拖了好久了,我得帮她找个医生看看。”李玉鼎说的是银川市西夏区昊苑村村民田拴秀。田拴秀常年在葡萄园打工,这段时间,她好几次请假没来上班。李玉鼎经打听得知田拴秀生了病,在几个地方看了都没啥效果,李玉鼎热心地联系老朋友、原宁夏医学院院长孔繁元,请他帮忙推荐个医生为这个农民看病。
田拴秀夫妇从贺兰山脚下的村庄乘坐公交车到医院得两个小时。次日清晨,李玉鼎早早起床,从市区乘坐最早的一班公交车到医院,先帮田拴秀挂上了号。看完病的田拴秀感动得满眼泪花:“多亏李院长帮我联系医生,又带我看病、抓药,他对我们农民真是好,我们一家子都感激他。”
“银川市永宁县李俊镇金塔三队有个农民叫张振邦,当年我和他共同培育出了一穗7.6公斤的葡萄,品种是里扎马特,创了纪录,对宁夏葡萄新品种的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固原移民到农垦玉泉营农场二队的叶红强,是我一个学生的哥哥,日子过得很艰难。我就想通过手中的技术,帮他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我教他种葡萄,种好了又遇上卖难,就帮他联系地方卖,卖不完就教他酿酒。现在好了,他每年的收入都稳定在10万元以上。”李玉鼎说。
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葡萄种植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新华村,过去都是一家一户一个葡萄园,农户种好葡萄再卖给企业酿酒。如今,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建园成为酿酒葡萄种植的主要形式。但李玉鼎发现,村民们邀请他去讲课的热情更高了。村民都说:“虽然现在自己不种葡萄了,但到葡萄园打工的技术要求更高了,懂技术的工人每天能挣150元,没有技术才挣80元,差距大得很。”
新中国成立前,李玉鼎的爷爷就带着一家人从山东搬到了北京。他的很多亲人都在北京生活,儿子也在北京工作。但即使退休之后,他也没舍得离开贺兰山东麓的葡萄园。已是耄耋之年的李玉鼎耳聪目明、步履轻快,依然用知识丰富着人生的厚度、以行动践行着青年时代的初心和志向。
踏进泥土地,一生为农人。2019年,李玉鼎被评为宁夏最美老干部。他说:“我一直把自己当成农民,一个有点知识懂点技术的农民,一辈子就想为农民做点事。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一直做下去。”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