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传承乡土文化 六旬“乞丐老板”编柳24年带动1600余人就业 发布时间:2020-08-04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不要拍我,我的心理素质差,正式场合根本说不出话。”面对记者的镜头,江苏丰县凤城街道丁兰集社区年逾六旬的张杰略显腼腆,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憨态可掬的样子甚是可爱。他上身穿着一件淡蓝色衬衫,下半身一条蓝色牛仔裤,显然已经被漂洗过好多次。脚上的拖鞋也已陈旧,露出的脚指头沾满黑色的泥土。

  柳编,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所用材料为杞柳,因质地柔软易弯、粗细匀称,可以编织成各种轻便耐用、外形美观的家用品。令记者不曾想到的是,面前这位质朴的老人,竟然在右眼失明的情况下,坚持编织柳条24年,把传统的柳编产品卖到海内外,年销售额近500万元,带动当地1600余人就业。因其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在地里像泥猴一样扑扑腾腾,整天骑一辆没有车厢的电动三轮车,被村民笑称为“乞丐老板”。

  “乞丐老板”24年编1730个式样

  60岁的张杰,早前曾开办过一家无尘粉笔厂,但一次意外的事故导致他右眼被石灰伤害致残,最后不得不装上义眼,左眼也患上交感性炎症。1996年前后,为了生计,身残志不失的张杰来到山东临沂谋生。

  看到当地百姓都从事柳编工作,利用柳条编织出各种工艺品进行销售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他就萌生了在家利用柳编自主创业的想法。“老家门口的沟渠旁、土路边长着很多茅草,如果都种上柳条不是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吗?村里剩余劳动力也很多,可以节省很大的资金。”

  想到这儿,张杰就通过朋友购买了800斤优质柳条种苗运回家,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创业之初,村民多不理解,“那么好的土地竟种这种不值钱的物件,将来能卖给谁?”

  但张杰态度异常坚定,为了能够掌握柳编技艺,赴山东临沂跟着当地的柳编专业户王风连学习了一年多。“我喜欢编织品,非常热爱,无论挣多少钱,只要有兴趣、就能坚持下去。”

  “各种各样的篮子从哪儿开始打底,从哪儿开始编?好的篮子用什么品种的柳条,要怎样编?”在学习柳编技艺之初,张杰遇到很多难题。当时身上没有钱吃饭,就去关系好的村民家里摘苦瓜吃。一个苦瓜切两半,里面放上点盐,然后就着馒头,喝碗凉水,就省了一顿饭,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除了王风连外,他还拜访了很多民间艺人,以他们为师,学习编织技术,认真聆听编织方法。“我见到到喜欢的式样,只要看一遍别人怎么编的,就能编出来。”

  如今的张杰已经可以做出1730个式样的柳编作品,运用起小刀、剪刀等编织工具来非常轻便,弯、挑、压、转、剪……一系列动作非常娴熟,光秃秃的柳条在他手中自由地翻转。礼品篮、菜篮、网篮、花篮、斗、小筐等各式各样的柳编作品,他都能很轻松地完成。

  “你们需要什么样的花篮?什么样的花篮销量最好?”虽然掌握了柳编技术,但又遇到了没有市场、销路不佳的困境。张杰就在市场上挨家挨户询问,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他又重新设计图纸并再次进行编织,直到客户接受自己的柳编产品。

  由于张杰编的花篮材质好、工艺精美,不仅得到本地鲜花店老板的认可,还引来了许多外地商客。看到张杰的柳条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后,村民由最初的不理解也逐渐转变为认可,都跟着他种柳条、编柳条、卖柳条。

  从实用到工艺,唤起乡土人文记忆

  “东西再好,如果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内涵。”张杰的众多柳编作品,几乎每一件都有深刻寓意,都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

  在仓库里,一个圆筒状的柳编作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张杰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其实这是最传统、最古老的斗,老百姓把斗放到堂屋里,寓意着户主‘日进斗金、财源滚滚’。”

  手旁的一盏编好的灯罩,象征着“温馨幸福”。他解释说,给电灯安上灯罩,发出微弱的光,显得很温馨柔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会感到无比的幸福美满。”

  众多柳编作品中,最让张杰满意的是《葫芦》,曾获得了中国民族艺术品牌促进委员会颁发的2015年度中国民族艺术海选优秀作品奖。葫芦寓意着“福禄长寿”,非常吉祥。“‘葫芦’的工艺含量非常高,在编织中费力最大,也是所有销售的柳编制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大家都很喜欢。”张杰说。

  如今,百姓生活水平好了,对高雅艺术品的需求也大大提高。张杰正在创新传统的柳编工艺,研发新的作品。柳编作品《海花》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粗柳条无法编织东西,张杰就自主研发了一种机器专门对粗柳条进行深加工,旋出一层一层的薄片,然后拉成花的形状。再摘下农村沟壑边即将败落的野花,和旋出的柳花粘在一起。最后,再用废弃的柳条边角做成波浪一样的形状,从而完成作品。

  小柳条大产业,带动1600余名村民就业

  2011年,为了将柳编产业做大,张杰成立了柳编专业合作社,将优质种条免费供应给村民,雇佣工人种植柳条、管理柳条。他以每亩2000余元的价格收购当地村民种植的柳枝,远远高于小麦玉米的种植价值。张杰说:“只有让村民看到奔头,农民才愿意种植、乐意种植。”

  “在这儿干活很轻松,也不累,主要是清理枝叉、编织等工作,每天都可以挣到70元钱。”丁兰集社区的张大娘自从“柳编张”建立杞柳生产合作社就一直在这儿干活,每年都可以赚到万余元。她笑着说:“我们在这儿工作像一家人,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发各种柳编产品,家里小孙子特别喜爱用。”

  记者看到很好奇,采访期间张杰的脖子始终歪着。原来去年2月13日,一次车祸导颈椎摔伤裂,左眼周围摔成重伤。但是在场地上有多达76万斤柳条没有销售完,64名工人的工资没有开清。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内心非常急切,“村民没有领到工资,日子要怎么过?”

  最终没有主治医生的同意,他就偷偷出院,强忍住病痛与天津蓟州签订柳条销售合同,最终完成76万斤柳条的销售,开清了全部工人的工资。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柳编产品销量不好,但是村民种植的柳枝还要继续收购,不仅是为了当地柳编产业能够继续维持,最为关键的是不能让村民寒心。“大家一起咬咬牙,疫情的困难一定能挺过去。”

  24年来,张杰从家庭式作坊式到杞柳生产专业合作社,一路走来非常艰辛,经历大起大落。坚持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通过传承和创新柳编技艺,带动老百姓种植柳条、管理柳条、编织柳条,带动当地1600余人走上一条脱贫致富路。如今,张杰的柳编产品除了销往丰县、砀山和单县当地外,还送往南京、徐州宣武市场等批发点,最远销售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龙龙 通讯员 闫春旭 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