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颂
中国古代在大统一朝代来临之前,总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大分裂时期,那些时期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秦汉之前有春秋战国,隋唐之前有魏晋南北朝,宋明之前有五代十国。然而除了那些被文学家、戏剧家加工过的历史话本大众耳熟能详之外,大多分裂阶段的历史却很少被提起,甚至不太清楚。比如承接着三国之后隋唐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这样一个纷乱而又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时期。《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这本书以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成长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南北朝时期的开幕,描写了众多势力、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的你争我夺和杀伐混战。作者李硕既有北大中文系的文字功底,也有清华历史系的专业能力,在文字流畅与事实考据之间得到了平衡,既满足了大众文学性较强的阅读需求,又满足了大众对于此段历史的了解,让读者很容易被带入其中。
本书从东晋与前燕的战事开始讲起,由权倾一时的重臣桓温引到那时仍是平民的刘裕。刘裕出身于平民家庭,在当时,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中,刘裕是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的,然而乱世与分裂给了他机会,让他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刘裕在从戎时期基本上默默无闻,到了将近四十岁才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
当时东晋的权臣桓玄发动政变,此时通过战功确立地位的刘裕,已经是东晋军事上的一位要员,他联络诸将在京口打出匡扶东晋朝廷的旗帜,率部打败了桓玄及其家族,重新确立了东晋政权的统治地位,由此一跃成为东晋朝廷内势力最大的权臣。
本书以人物为主,侧重的是军事及战史,将刘裕等历史上的各色人等刻画得有血有肉。在京口举兵这一节,作者将刘裕等人的起事,描写得惊心动魄。以日为单位,将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分组都进行了描写。当时他们策划建康、京口、广陵、历阳同时起兵,诛杀桓氏家族。然而事情并不顺利,在历阳和建康起事的部队,很快就失败了,并且桓氏家族的主要人物桓玄已经知道了刘裕的计划,立即调兵准备对刘裕的军队展开剿灭。这一段在作者的描写中,情绪到位,事件也能展开让读者对每一个部分都能有了解。诸如此类的描写并非是资料的堆砌,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精简提炼,可见作者对于史料的掌握和对于文字处理的自信。
对于刘裕的描写,除了展现出他所经历的一生,还带出了他的人生理想,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主角刘裕在攻占洛阳之后,让人私底下给他的心腹建康留守刘穆之传话,让他向朝廷进言给刘裕晋爵加九锡。就如同曹操、司马懿一样这种称王、开府式的奖赏,让东晋朝廷心存担忧。此时的刘裕心中盘算着更大的野心,他的出征不光是为了收复失地,他还要回头吞下东晋朝廷。以他为主的武人成为朝廷核心后,传统士族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在此时局的推动下,刘裕承继大统也成为了必然。这些细节的描写在作者笔下随处可见,比如全书并没有着重写东晋传统的世家大族,而是在历史事件中以平民武人为主,跟随着刘裕的视角,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时看到这股新势力的发展及其影响。
除了刘裕,这段历史时期的其他重要人物,作者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比如前秦皇帝苻坚的雷厉风行,大气而又豪迈,他对中原文化有着自己的理想。在“圣人梦”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苻坚要做的不只是当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他更想做一个符合儒家标准的圣人天子。他亲力亲为将汉族文化引入氐人政权中,用汉文化融合着前秦政权内的匈奴、羯人、鲜卑人、羌人等各种胡人,将前秦建设为北方最大最繁荣的势力。然而苻坚却遇上了人生滑铁卢,在淝水之战中一战破灭了理想。如此戏剧化的一生,在作者的笔下格外动容。
在书中我们看到东晋政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软弱。人们在了解这段历史时,容易被后世的历史所影响,产生一种少数民族武力强,中原汉民被动挨打的惯性思维。然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晋不断涌现出军事方面的人才,不止一次北伐,可以说对北方少数民族势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甚至还会有南方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屠城等事件的描写,更是让人大感意外。而刘裕在当时更是被誉为战神,成为北方政权统治者的噩梦。比如当刘裕的军队向后秦统治的河南地区发动攻势时,北方的北魏政权就显得十分紧张,当时的北魏朝廷担心刘裕的目的不是河南而是河北,打下河南后就会渡黄河攻击北魏。因此严阵以待,并派先头部队与东晋军队交涉,见无机可乘便沿黄河与南岸的东晋军队对峙。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南方的汉人并不是被动挨打,而是有着让人惧怕的实力。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思维中,大一统才是归宿,当统一后,之前的过程就像算数的草稿一样,和结果相比不那么重要了。然而这些分裂割据的时代,却带给了中华文化更多的活力,有些堆积的问题,在这样的乱世中被解决、被梳理。比如政治环境被门阀士族垄断的时代,是刘裕等人打破了这样的结构,让平民寒族登上了历史舞台,整个社会活跃了起来。
刘裕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虽然取代东晋,成立刘宋政权,但却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他成为了南朝的开端,后面的齐、梁、陈政权相继登场。《楼船铁马刘寄奴:南北朝启幕战史》这本书,以刘裕为主角,全方位的描写了南北朝这段历史的开幕大戏,让读者在杂乱的历史中能摸到一些脉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此段历史产生兴趣。(王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