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校园之窗

上海大学:全程陪伴,他们是导师也是挚友 发布时间:2020-08-01 来源:光明日报

全程陪伴,他们是导师也是挚友

——记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三全育人”新模式

光明日报记者 任鹏 曹继军

  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来说,顺利实现毕业和就业,在今年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期显得尤为不易。对此,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的全程导师们早早做好了准备,疫情期间,他们通过邮件、微信等在线交流方式,实时为76名2016级毕业班学生提供课题选择、文献查阅、数据处理等各方面指导,确保毕业设计高质量完成。与此同时,导师们还积极针对考研、就业、出国深造等不同目的为学生出谋划策,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在实施了二十多年的本科生导师制之后,上海大学正在进一步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强化导师的育人功能。今年7月中旬,上海大学举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工作专题部署会,校党委书记成旦红表示,作为实践上海教育系统“三圈三全十育人”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大学“立德树人”。

  “全程”导师制“三全育人”

  今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18级学生杨哲贤和同学在研究课题时遇到了难点,便给自己的全程导师陆永生发了一条求助信息。由于当时恰是春节假期,又是深夜,杨哲贤的心情十分忐忑。没想到,陆永生迅速回信了,通过耐心讲解,难题很快被解决。“师从陆老师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学到了很多。他非常认真负责,为人幽默风趣,每一次谈话都能让我受益匪浅、备受鼓舞。”杨哲贤每次谈到导师都心怀感激。

  杨哲贤与陆永生结对始于去年下半年。经过双向选择,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57名专业老师成为专业分流后83名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导师除了负责指导专业学习、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截至目前,已有87%的学生多次主动与导师进行过深入交谈。

  早在1994年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之初,学校就按照老校长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在全国率先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海大学有本科生的24个院系普遍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有学业导师、班导师、学术导师、科创导师、职业生涯导师、人生导师等导师类型,在上海大学的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从2019年7月起,上海大学用了将近半年时间反复研讨论证,决定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在全校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除了将以上各种导师的职能集中到一位导师身上,还从时间上突出“全程”两个字,从本科新生入学起即配备一位导师,一直陪伴大学生涯全过程。

  全员参与、全程陪伴、全方位指导,上海大学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

  转变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目前国内大学里都有学生辅导员,为何还要专业老师发挥育人功能?

  成旦红认为,首先,大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一般比例为1:150,很难满足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而每位全程导师所面对的学生总数仅有10人左右,遍布全部年级,思政教育的质量将会大为改观。此外,上海大学的老师一般都拥有博士学位,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在学业上给学生以充分指导,很多老师还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对世界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在学生面前就像是一本厚厚的书,足以胜任教育引导学生。专业老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可以形成合力,完善“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对于专业老师的育人功能,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胡晴涛深有感触:“我在公司实习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不同于学校的复杂事情。当我心情低落、迷茫或者有些感悟时,找导师聊一聊,他的人生阅历和立场往往会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导师也会经常主动找我、帮助我,就像一个送上门的‘宝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老师魏秦说,深入了解学生,把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育人形象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对老师有更深层次的肯定,也会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可以从建立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开始。”

  上海大学党委常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曹为民向记者介绍,上海大学的导师制是由教师工作部牵头推进,不仅是学生的学业指导,更是全面落实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学相长,导师也会得到“反哺”

  2017年入职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的青年教师张衍已经先后担任过9名学生的导师,学生们经常会主动分享自己对周遭的认识与感受,有时会异常有活力、有见地。“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了解到他们对于明星的态度、家庭的观念以及学校课程的建议。这些都反向促进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授课方式乃至调整课程的内容。”

  同系的青年教师李芙蓉也通过担任本科生导师得到了意外收获:“导师制设计的几个任务,其中有‘共读一本书'、与学生谈心等内容。自从工作后,我阅读的要么是论文,要么是上课需要用的教材,阅读目的有点功利。因为这个任务要推荐一本书,自己不读一读也不好意思。在被动的阅读中,体会到其实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每天一个小时,一年的阅读量十分可观。”

  曹为民介绍,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学校发现,老师给予学生知识和情感上的帮助时,自己也会获得一种作为老师那份崇高职业的价值认同,而且这种感受通常也是物质奖励无法满足的。

  在担任导师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付出并非单向,而是教学相长。成旦红认为,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大学教师中不论党员、党外人士还是群众,对于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了解。担任本科生全程导师,对老师本身的思想政治学习也有鞭策和激励作用,倒逼教师更加注重言传身教,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未来,要让“人人做导师”成为上大校园新风尚,让潜心立德树人成为上大教师的价值追求。

  一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不仅丰富了“三全育人”的形式,还重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黏度,激发了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教师回归本职、初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成为上海大学撬动学校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