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媛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对甘肃寄予殷切期望,并作出重要指示:“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为甘肃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甘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关键词:脱贫攻坚 “一带一路”建设 文旅产业
多措并举“拔穷根”“挪穷窝”
6月9日,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陇南市召开,甘肃省各级领导齐聚陇南,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甘肃全省3720个深度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大沟深,要么十年九旱,要么高寒湿冷,不少村子缺乏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脱贫难度极大。
素有“陇上江南”之称的陇南虽风景旖旎、山川秀丽,但这里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是全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各方的关注和支持下,陇南以“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勇气和“敢死拼命”的精神向贫困发起总攻,探索出了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等有效路子。现在,陇南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放养鸡、食用菌、中华蜂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不断崛起,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笑容也甜了,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攀高。
陇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贫困作斗争的抗争史,给其他地区打造了脱贫攻坚“样板”。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他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乡亲们要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找准发展路子、苦干实干,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曾被称为“烂泥沟”的元古堆村,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1466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有了国家“撑腰”,村民们“誓与贫困抗争到底”的决心倍增。2018年成了元古堆村的脱贫摘帽“元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6年增加近6倍,贫困发生率降至1.83%,整村退出贫困序列,告别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
对分散居住在深山石山、极端干旱或者高寒地区的贫困群众,甘肃始终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搬迁方式和安置点。以武威为代表的河西地区,主要依托祁连山生态保护、石羊河流域治理等工程,以水定地、以地定人实施搬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区和以庆阳为代表的陇东能源基地,主要依托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工业园区等就近集中搬迁安置;以陇南为代表的南部山区,坚持依山就势,通过插花安置、城镇化安置等方式,最大程度解决“人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的问题。
截至2019年年底,甘肃75个贫困县中已有67个县脱贫摘帽,藏区实现整体脱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基本标准,目前甘肃‘两不愁’已全部实现,‘三保障’即教育、医疗、住房三个领域重点任务基本实现清零达标。”甘肃省委书记林铎表示。
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构建开放新格局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兰洽会作为甘肃省促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升级。2020年7月2日至5日举办的第26届兰洽会,足不出户,便可和来自全球的企业进行贸易洽谈,这也是兰洽会自1993年举办以来,首次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第26届兰洽会以“深化经贸合作、共促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发搭建了“兰洽会在线”线上平台。线上平台设置了展览、推介、销售等功能,可全年开展线上招商引资、展览展销。此外,本届兰洽会同时举办丝绸之路合作发展高端论坛、线上推介对接等活动。客商“云”游虚拟展馆,可详细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特色产业和产品。据统计,此次签约合同项目共计587个,签约总额2730亿元。
甘肃地理区位独特,交通物流四通八达,矿产、能源、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禀赋优越,“一带一路”建设给甘肃发展带来了极大机遇。
近年来,甘肃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凭借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日渐改善的投资环境引起了海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兰洽会签约项目规模和质量也逐年提升。“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打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林铎表示。
甘肃自古就是连接西域和中原的重要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使甘肃再次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门户。甘肃省也逐步成为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特别是通过建设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保税物流区,运营中欧、中亚、南亚国际货运班列等,甘肃的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正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如今,兰州陆港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节点和枢纽。“现在,中亚、南亚、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已实现常态化发运。”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管委会经济发展招商处副处长祁国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在抓好防控的同时,持续加大招商力度,坚持联系不断、沟通不断,通过电话、视频、发招商函等方式密切跟踪联系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数据显示,2020年甘肃兰州国际陆港目前已发运班列39列,货重约3.9万吨,货值约1.9亿元。
甘肃作为牵引东西、连接欧亚的西部重要省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如今,这一“锁钥”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正日益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通途”。
多元融合激发文旅产业新活力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交汇地,更是陕甘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会师地。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民族文化、伏羲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等构成了甘肃独一无二的文化“美景”。
此外,甘肃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陇东黄土地、黄河两岸孕育了早期发达的农耕文明;多民族交流融合,造就了百花齐放的民俗文化,东乡、保安、裕固等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白马藏族、雪山蒙古族民俗民风独具魅力。而以铜奔马为代表的张掖丹霞、黄河石林、敦煌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级的自然奇观也成为甘肃一张张亮丽的新名片。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甘肃凭借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近年来,甘肃省作出了发展十大生态产业的决定,文化旅游就位列其中,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经过不懈努力,甘肃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升温迅速。“十三五”期间,甘肃文旅产业以融合发展为引领,保持了整体平稳的发展态势,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在十大生态产业中居于首位,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更加举足轻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甘肃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理念,推动文化和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9年“一会一节”首次联合举办,从甘南开幕到敦煌闭幕,荣获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节庆活动榜大奖,被文旅部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此外,甘肃还通过实施“文旅+”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体育、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衍生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一步一画卷,一路越千年。如今,甘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多角度、全方位融合发展,极大地激发了文旅产业的活力。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7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