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人物风采

康振生40年“麦田阻击战” 现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 发布时间:2020-07-25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7月24日消息(记者刘昱 通讯员耿苏强)“小麦条锈病会让小麦叶子枯死,最终使小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它造成的小麦产量损失通常以‘亿斤’为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给师生们展示着病麦的“惨状”。

  康振生40年来扎根中国西北地区,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破解了小麦条锈菌疯狂变异的世界难题。由此构建的赤霉病防控技术体系,迄今在陕甘等12个省区市推广,使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降低50.83%,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多亿公斤。

  应对疫情 当好粮食安全“守门人”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早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影响,2020年春节刚过,康振生心急如焚,根据2019年对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甘肃地区小麦条锈病越冬区和冬繁区菌源情况的调查,并结合今年越冬气象条件,他预测,2020年小麦条锈病将是一个大发生年,如果控制不好,会给小麦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今年2月11日,康振生撰写小麦锈病防治建议,他提出要“克服疫情防控困难,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做好小麦早春病虫草害应急防控,确保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并通过全媒体的宣传,制定了小麦条锈病防治意见。

  根据康振生的意见,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早春防控压减菌源基数的早春防控专项行动,有效控制了早春小麦条锈病迅速扩散势头,为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树立了标杆。

  同时,康振生还密切关注全国早春防控田块发病情况,并根据防控效果和条锈病发生情况,结合后期天气预报趋势,他提出“春病冬治,控前保后;控西保东,打点保面”的防治策略,使处于我国小麦条锈病东西部菌源交流“桥梁”地带的陕西省防控效果达到了95%,全国夏粮丰收成为定局。

  “从防治效果来看,今年是个丰收年,每亩增收4公斤,很好地打赢了这场条锈病‘阻击战’。”康振生说,陕西今年小麦条锈病面积约420万亩,可挽回62.3万吨损失。

  几代坚守 破解小麦条锈病之谜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影响小麦产量的严重生物灾害,感染条锈病的小麦叶子发黄,麦粒干瘪,如同生锈。如果防控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减产,甚至导致绝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条锈病方面的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振岐发现西北越夏区是我们国家小麦条锈病区域的救援基地,在防治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后来,康振生师从李振岐院士,并持续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

  此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只发现了小麦条锈病菌在小麦间的无性繁殖过程,因此,防治此病害的措施仅集中于培育抗病品种上。

  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康振生和团队有了重要发现:“小檗可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小麦条锈菌可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繁殖过程。这些条锈菌冬孢子会被春雨唤醒,飘飞到附近的野生灌木小檗叶上‘生儿育女’”。

  “每年秋季,通过越夏区的病源调研,了解病害的基本情况,可以预测下一步要采取的防控措施。”康振生说,这些锈孢子又会随风回到麦田里再次“袭击”小麦。陇南“越夏易变区”成为我国条锈病菌源基地和病菌毒性变异的关键地带。

  康振生带领团队与麦田病害打交道40余年,破解了小麦条锈菌疯狂变异的世界难题,他们被称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的“克星”。

  技术输出 让条锈病防治惠及“一带一路”

  西北山区凉爽,是条锈病菌的越夏繁殖区,也是新菌系策源地。康振生上世纪80年代带着团队下陇南、入川北,凡是条锈病菌的策源地,均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2年起,康振生团队开始为肯尼亚、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培养技术力量和提供技术咨询。先后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样,让小麦优质高产的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全球锈病协作组织负责人、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植物病理专家Ronie Coffman教授曾高度称赞他们的技术“可以成为国际小麦条锈防治的模板”。

  康振生表示,小麦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最主要的作物之一。通过科技输出帮助“一带一路”及上合组织国家提高小麦生产力,是打造了杨凌现代农业高技术成果“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