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光明日报记者 刘平安
83岁的他,12岁参加革命加入地方文工团。无论是在地方的33载,还是在北京舞蹈学院担任党委书记、院长的十年有余,或是作为一名舞蹈家、美学家、教育家,他在不同的岗位上、角色中默默耕耘又持续发光。
7月5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原院长吕艺生作为“美育中国·中舞联盟公益大讲堂”第一百课嘉宾在直播间云开讲,以《舞蹈教育与非智力因素》为题奉献了精彩一课。83岁的吕艺生声情并茂地解读舞蹈美育的策略与方法,超过万人在线听课。
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程”的开创者,近年来,吕艺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青少年舞蹈美育工作中。2011至2013年,吕艺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正式推出“素质教育舞蹈课”,填补了我国普通教育体系中舞蹈美育课程的空白。2014年,舞蹈课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我国中小学正式有了一门舞蹈课”,吕艺生及其团队相继培训了超过百所北京中小学的舞蹈老师,并将舞蹈美育课程由北京推广至全国各地。虽然越来越多的专业院校加入进来,在师资培养方面增加了舞蹈课程,但是作为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吕艺生及其团队一直在路上。耄耋之年的他,依然亲自带队飞往全国各地授课培训,除了给中小学舞蹈老师上课,他还经常走进课堂直面孩子们,他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这位老先生。
采访时,每当聊到美育课程或舞蹈专业知识,吕艺生就两眼放光,单是听他娓娓道来,就已经很难分神,加上他两只手不断地比画着动作,时而深入浅出,时而极富张力,张口就是一堂课,让人眼睛挪不开,过后又回味无穷。问到教大学生和小学生有何区别时,吕艺生在两个师者角色间切换自如,年龄丝毫没有影响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激情和热情。
说到大学生时,他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深入,带动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思考总结提高。说到小学生时,他的声调开始随着内容起伏变化,身体和双手又跟着声调做着动作,瞬间切换成可爱有趣的老顽童,“给小学生上课要像讲故事,不断启发和鼓励他们的创新性思考”。想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有了舞蹈课,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导更加阳光、快乐和自信,就连昔日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成了最具想象力、创造力的小舞者,吕艺生感到由衷地骄傲。70多年前,他也曾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孩子。
1937年,吕艺生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汤原县。1949年,刚成立的东北森林文工团排演节目缺一个小男孩,正在读五年级的12岁的吕艺生被人推荐过去试试,这一试就是一辈子。
“打竹板,响连天……”吕艺生张口即来,至今仍记得当时的节目,“打着竹板唱曲,老师临时教了几遍就上台表演了。”节目演完,效果不错,但是吕艺生觉得竹板打得太简单了,他想“打出花来”,于是就想到了走街串巷的乞丐。当时,竹板(数来宝)是乞丐吃饭的家伙什,他就跟在乞丐后面绕了几条街偷偷地学,逐渐摸透了其中的奥秘,竹板打出了花。直到现在,吕艺生还在工作室中备着一副竹板,他说可以随时练练手,保持手指的灵活性,采访时他还现场打了一段并解释了其中的小窍门。
雁过留痕。人们回首过往,就像是从沙滩上走过,有的人背后一片空白,有的人则刻下了一长串的脚印,那些足迹便是财富。吕艺生的足迹留在了历史中,许许多多的后来者正在沿着他的足迹前行。小学还未毕业时,吕艺生就作为团里最小的孩子随团进驻伊春林区,冰天雪地中,以烧木材为动力的车走走停停,同行的女孩冻哭了,他也冻得蜷缩成一团。文工团在辗转各地的慰问演出中壮大,他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到1954年,16岁的吕艺生背着行李去参加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考试时,他已是工作了五年的“老同志”。出发前,团领导告诉他:“考上你就留那上学,考不上就回来接着工作。”吕艺生考上了,也回去工作了。
1957年,吕艺生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双人舞《牧笛》获银质奖章,还没回到国内,毕业典礼就已经结束了。吕艺生婉拒了留校的机会毅然回到地方,一待就是28年。记者问他为什么回去,吕艺生说了一个名字“张子良”(时任伊春林业局局长)——一位主动申请从北京到基层工作的老领导,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影响了他的一生。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扮演什么角色,他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
1985年,时隔28年后,吕艺生受命回到母校,先后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达十年有余。这期间,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同时,吕艺生还在北京舞蹈学院主持创设了我国首个国际标准舞专业和国内艺术院校首个音乐剧本科专业(2002年成立音乐剧系)。1993年,他编导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爱我中华》成为大型体育晚会的标杆,一直到2004年,吕艺生共编导了包括《欢庆香港回归》《欢庆澳门回归》等在内的20多台大型演出及晚会。多年的积累也使他迎来了著作高产期,著有《舞蹈美学》《舞蹈教育学》《大型晚会编导艺术》《素质教育舞蹈》等。2014年,他荣获了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舞蹈艺术终身成就奖。
采访当天,记者走进吕艺生的工作室,几个房间中最显眼的就是满墙的书籍旧照和证书奖杯。最近,“队伍”中又增加了一个“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荣誉证书。虽然老人早已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年纪,他只想把学校里的最后一个学生指导好,把舞蹈美育课程继续带给更多的孩子,但是这样的肯定无疑让他留下的足迹更深刻了。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2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