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宇庆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材制学部先进半导体光电技术研究所教授王智勇心里十分着急,“我们要解决国家亟需的技术困难,我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做一些对疫情防控有益的事。”
说干就干。王智勇立刻率领团队确定研究方向,争分夺秒研发紫外消毒设备和红外测温设备。3月中旬,紫外消毒设备研发成功。北京工业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全力配合王智勇团队成果转化,将设备应用于学校食堂的消杀工作中。4月份,王智勇团队研制成功首批测试用红外测温仪,样品被应用于武汉大学和湖北大学的防疫工作中。在学校和基地等多方配合支持下,王智勇团队先后7次对技术和产品进行改版和升级,目前首批红外测温产品已出口海外。
这是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出台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体系,建立起科技人员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制度,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数大幅上升。
北工大科学技术发展院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殷晓强介绍,2017年到2019年,学校每年申请专利数均超过1500项,2019年申请专利数更是超过了2000项。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近三年平均值达到80%以上。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北工大采取“基地+”科研新生态助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重点支持融入研发实验服务基地的科研团队,推动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创新上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对拟申请的专利,学校组织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对学校决定申请专利的职务发明成果,根据发明人意愿可选择与学校进行所有权分割,建立相应的成本分担及收益共享机制。对学校决定不申请专利的职务发明成果,允许发明人自行申请专利,专利转化取得的收益,发明人根据约定比例向学校交纳部分收益。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专利申请质量,充分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和保护创新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将专利资助从对申请的资助逐步转移到授权后的资助,重点将资金转移到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专利转化运用上。通过资助专利授权后1—3年年费,保证学校专利在授权前几年保持有效性,给予教师一定的时间去进行专利的转化。
北工大科学技术发展院常务副院长韩晓东表示,下一步,学校还将开展专利导航试点工作,建立专利导航工作体系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作用,针对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专利导航实践,为专利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服务支撑。
据介绍,北京工业大学规定,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成果转化收入的80%以奖励发给项目组成员,收入的10%作为校科技发展基金,收入的5%为该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中介机构,收入的5%作为学院科技发展基金。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成果从该项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中提取50%—75%的股权作为奖励归项目组所有;5%可以用于奖励为该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中介机构。其余股份作为学校的股权纳入学校投资公司管理。投资公司参与股份公司的后续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方案。同时,近年来学校逐步将成果转化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相结合,进一步调动了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激发了科研工作者的热情,提升了专利质量和成果转化商品化意识。北工大机电学院教师张跃明代表学校先后与某企业签订“机器人减速器产业化开发”技术开发合同1000万元,技术转让合同2700万元,并以此技术合作在北京亦庄开发区投资2亿多元建厂,用于机器人减速器产业化生产。北工大激光工程研究院先进光纤激光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科研攻关,在新型被动调制纳秒脉冲全光纤双腔激光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经学校与科研团队对各意向企业的多方面调研,最终决定与北京某公司合作,学校先后与该公司签订专利权转让合同共500万元。针对市场的新形势,科研团队与企业正在积极优化技术方案,计划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扩展应用市场。
“除了对学校师生发明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热情的激发与培养,我们也依托北工大已有学科平台,开展知识产权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动知识产权理论与应用研究,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平台。”韩晓东介绍,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学院,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为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决策支持等提供智力支持,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8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