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迟播四十天 小麦也能确保高产 发布时间:2020-07-14 来源:光明网 科技日报

  7月12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顾家村了解到,今年这里种植的扬麦23,尽管比其他品种迟播40天,夏收实收亩产却达到530公斤,比全省小麦平均亩产高130公斤。

  迟播40天的小麦,为何能确保小麦高产?

  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德荣说,以“两端快速发育”策略为核心的聚合育种技术体系,先后育成优质中筋小麦扬麦16和强筋小麦扬麦23,实现了迟播背景下优质小麦的高产稳产。”

  多学科联合攻关,育成耐迟播早熟高产新品种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最大的稻麦轮作区,稻麦总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区域水稻种植模式发生调整,由籼稻改种粳稻,虽然提高了稻米产量和品质,但粳稻偏迟熟,导致小麦播期推迟,迟播15天以上面积达40%。

  高德荣说,迟播造成小麦冬前生长严重不足和灌浆期缩短,产量下降,一般减产50—60公斤/亩,严重迟播田块减产超过30%,还导致赤霉病重发、频发。同时,由于规模化生产程度提高后烘干晾晒条件不足,常引发小麦霉变和赤霉毒素二次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和食品安全。

  如何解决迟播后短生长期内获得高产这一世界性难题?

  高德荣说:“生产上迫切需要耐迟播、抗赤霉病、早熟的小麦品种。1992年开始,我们成立由生物基因工程、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攻关组,首创以‘两端快速发育’策略为核心的聚合育种技术体系,率先将籽粒快速灌浆脱水性状选择用于小麦育种,解决迟播、早熟与高产结合的技术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介绍,攻关组采用大群体目标性状优先选择方法筛选创制前期生长快、灌浆快和早熟种质,利用前端快速生长和后端快速灌浆弥补生长期缩短对产量的不利效应,研发高效鉴定技术,系统开展灌浆脱水性状遗传改良,确定以每穗结实粒数、籽粒硬度和沉淀值、抗侵染、抗扩展作为产量、品质和赤霉病抗性的核心选择因子,创造主要性状充分表达的时空条件,构建“耐迟播早熟+高产优质多抗”性状聚合育种技术体系。

  在这个基础上,攻关组在国际上首次开展快速灌浆、脱水的生理遗传基础研究,解析了籽粒快速灌浆、脱水的生理基础,发掘了控制籽粒快速灌浆、脱水的QTLs和抗赤霉病新基因位点,为耐迟播早熟、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终于育成小麦新品种扬麦16和扬麦23,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早熟高产抗赤霉病品种空白,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良种良法结合,构建“种—粮—技”一体化推广模式

  在程顺和看来,扬麦23能迅速大面积推广,离不开扬麦育种创新团队研制并推广的品质调优高产栽培技术和迟播应对技术,还有“种—粮—技”一体化的推广模式。

  “我们在配套技术的支撑和保障下,充分发挥早发、穗大、粒重的优势,既能实现大面积实现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又能确保品质优良。迟播条件下的‘三补三促’高产栽培模式,提质补晚、增密补晚、调肥补晚,通过品种和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迟播30天实现大面积亩产400公斤以上。”高德荣说。

  记者了解到,在扬麦23育成初期,扬麦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就开展了提纯复壮工作,以原、良种繁育基地为品种和技术的展示窗口,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和种植大户观摩,促进品种和技术的迅速推广。以供种为抓手,促成农场或种植大户与粮食购销部门、面粉加工企业签订优质优价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并进行技术指导,构建“种—粮—技”一体化推广模式。

  良种良法结合使品种迅速得到大面积推广,为实现稻麦双增产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扬麦16、扬麦23已累计推广11162.6万亩,实现经济效益达65.12亿元,有效推动了地区农业的高效发展,形成优质品种的种植规模效应。(过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