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王鼎钧解文言之美 发布时间:2020-07-12 来源:光明网 北京晚报

  作者:王希

  中国的文化传承是个持续的状态,依靠文字典籍传承着千年来重要的思想精华。对于现代人而言,古代书面语言和现代白话文之间差异巨大,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多字都不一定认识,更别提看懂了。所以,系统学习古代中文成了现代人阅读古文的第一道门槛。如果我们将精力投入到查字典、记词句、找结构的枯燥学习中,想必很多人会对文言文望而却步,文中的义理和优美的文词结构容易被我们忽略。因此,看历代名家大师们对于古文的详解,便是普通人入门的不二法门。

  王鼎钧先生是当代华语文学散文大家,文字生涯由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开始。他的文章有种古典美感,字句都是白话,但颇有意境和幽默的哲思。《古文观止》是王鼎钧先生在幼时由父亲亲自传导教授的,因此对于《古文观止》这本集结了自清代以前古文精华的书籍,他有别样的情感。王鼎钧先生在大学任教期间,将《古文观止》中的二十四篇文章作过一字一句的详解。这份讲稿后来被整理出来,在内地首次出版时名为《〈古文观止〉演义》,此次由三联书店推出的最新再版,则将此书改回最早在中国台湾省出版时的原名——《〈古文观止〉化读》。对“化读”这个词,王鼎钧先生觉得就是“大而化之,食而化之,合而得之”。他希望以这份演讲稿,帮助众多对中国古代文学感兴趣的人快速理解古人的智慧,发现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自康熙年间成书以来,随即风靡全国成为当时人们研习古文的必备读物。《〈古文观止〉化读》在序言中便写到了出版这本书的初衷——让学生们会读且爱读中国古代的文学精品。他讲古文不是为了将文言文翻成白话文。在他的教学过程中,曾有人反映“这些文章号称中国文学的精金美玉,怎么会这样索然无味?”其实,白话文是白话文,文言文是文言文,两者是不同的系统,有着不同的美感体验。当两者混为一谈便有点不伦不类了,以至于丧失了古文的魅力,凸显了白话文的粗糙直白。

  为此,王鼎钧先生谈到,读古人的作品不要只读已写成的文字,而是要从书写者创作时就开始感受。他游江,我们也游江;他作文,我们也作文;用白话文的抑扬顿挫、单音复音来感受文言文的起承转合。这样才能将自己带进这件作品的灵魂中,这是一种根据自我知识累积而做出的窥探,窥探原作者的心情、情绪,找出我们与他们的共鸣之处。

  《〈古文观止〉化读》以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为开篇,一上来王鼎钧先生便讲述了自己对于李白这篇文章选进《古文观止》的感受,并且补充了李白的生平背景,以及写这篇文章前的境遇。将读者带入情境中,再展开他的“化读”。第一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王鼎钧先生以通俗的语言展开介绍,他将天地比作一个迎接万物临时存留的大饭店,欢迎各种来客。而来客是“光阴者”,这里将时间拟人化。有种说法“百年为一代”,时间就像过客代代在天地大饭店里住过。天地好似物体,有体积,突出了空间感。光阴好似过客,来去匆匆,虽以百代停留,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突出了时间感。只此一句便以时间和空间写出了格局,同时此句中,天地对光阴,万物对百代,逆旅对过客,句子两两并列,互相对称,且意义有所延伸,这种被称为“对仗”的句式,频繁出现。王鼎钧先生在介绍古文时,此类知识点也一一点到,主要增加的是读者们对于古文写法,以及整个意境的体会。

  再如本书第二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人们过多重视王羲之书法家的身份,而忽略了他在文章写作上的修养。其中某些段落,由叙事转为抒情,王羲之在文字中表达了他对于所处时代的深入思考。生死本无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跨越时间以大格局来看生死。感慨着时间的无情,王羲之今天看从前的古人,有了这份伤感,将来后人再看他们在这纵情悲歌,也会有这种感伤。在王鼎钧先生的解读中,王羲之认为人生是个悲剧,悲剧中的人物知道自己的结局,但仍要一步步走下去,观众知道剧中人的结局,也只能眼睁睁地看下去,帮不上忙。

  从细读到化读,以创作者的心态共同探索文言文中的意境与韵味。以逐字逐句的速度解释文章中的奥妙,看似进程缓慢,但通读下来,既能体会古人的真情实感,也能让读者从之前一知半解的文字中寻找到阅读的窍门。对古文的解读,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向文献研究的误区,使之变得枯燥乏味。而王鼎钧先生这样的散文大家,有着良好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同时对于现代文学又是信手拈来,横跨两个领域,在他这里更懂得读者需要得到什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接受。

  在《〈古文观止〉化读》中,一些古代名家的写作技巧,王鼎钧先生在讲解古文时,将其随时插入讲解。比如说李白在选题上就非常会挑,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桃李园是春天最好的地方;宴会是古人生活中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因此李白选择这些为题,可以更好地抒发感想,尽情展露才华。如此我们学习古人,在题材选择上,就要选择最具代表,最能表现出自己想法的题材。如此以古人之文辅今人之作,确实让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在纯粹的美学欣赏之外的实用一面。

  古人读古文是要学习其作文方法及知识智慧,对于现代人而言变成了一种情操,一种与古人交流的方式,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古人修辞作文的技巧。以王鼎钧先生的身体力行来看,古文不止要读,还要能“化”,化在古文中,化在读者的文学修养中。(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