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老家河南”让人刮目相看 发布时间:2020-07-09 来源:光明日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袁于飞 丁艳 光明网记者 董大正

  初夏时节,行走在中原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乡亲们对目前生活的珍惜和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美好憧憬。“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在河南采访期间,听到乡亲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发自内心的感慨。

  “通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世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千年农家变了样,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提升,乡亲们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了,生活充满了阳光。‘老家河南’需要刮目相看,目前正以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来幸福的小康生活!”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说。

  魅力乡村惹人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河南城镇化率刚刚过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老乡”比例还很大。近年来,河南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压茬进行、持续发力,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中旬,走进河南省通许县练城乡拐王村,只见院落和楼房错落有致,路面整洁,绿植丰富。村民们在村头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老人和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得正嗨。

  “过去村子里的路坑坑洼洼,交通不便。生活垃圾也是随意丢弃,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村民王金钟说,2016年新一届村委会成立后,党员干部一门心思为群众办实事,经过多方协调,做好了道路硬化、荒芜宅基地整治和厕所改造等工作,同时村里还建起了风力发电、蔬菜大棚等。环境美了,路修通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群众的精气神儿提起来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动力更足了,使得拐王这个多年脏乱差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先进村、示范村。

  “从2016年张清正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俺村的变化特别大,可以说一年一个样儿。更重要的是把大家伙儿的心聚到了一块儿,都愿意尽己所能为村里作奉献。他一心只为村里着想,从来没想着占村里便宜,总想着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儿。”村民王河起说出了不少村民的心里话。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对于拥有21.7万个基层党组织、540多万名党员的大省而言,强基固本至关重要。近年来,河南省委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聚焦强化政治功能,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力求为乡村振兴、全面小康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县田铺大湾、嵩县三合村、栾川重渡沟、信阳郝堂村、鹤壁王家辿村、南阳化山村……这些曾经的落后村、贫困村,从“脏乱差”到文明宜居,从“单打独斗”到集约发展,昔日贫困落后的中原农家,在党建引领下通过环境整治、产业升级等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蝶变成迷人醉人的魅力乡村,铺展开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小康新画卷。

  “黄沙滩”变“花果川”

  6月15日早上6点,位于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区盐店庄村的桃交易市场,种桃大户关文杰,早早起床摘桃,用三轮车拉到交易市场,跟来自河北的桃收购商潘银川商量收购价格。

  近几年来,关文杰的桃树种植面积从几亩发展到了50亩,种植有春蜜、雪桃、油桃等多个品种,每亩产量可达6000斤,每年可带来数十万元的经济收入。

  “这里的桃子品种好,深受顾客喜爱,目前已经收了八万多斤,根本不愁销路。”潘银川说。

  盐店庄村地处黄河滩区,因为特殊的土质,农作物种植收成得不到保障,在村里曾经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

  村党支部书记关源群不甘现状,立志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要把荒滩变良田,让村民过上不一样的生活。于是,他带着村干部到山西、山东、陕西等地考察。经过考察他们一致认为,种植桃树在滩区可行。

  认定了目标,就立即行动。短短几年时间,盐店庄村将近80%的土地都用来种植桃树,成为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桃树种植基地。丰收期每天销售鲜桃达80万斤,日劳动力人数达3000人。依靠桃树,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

  从一千亩到一万亩,从一万亩到三万亩,如今平原示范区的黄河滩区形成了以盐店庄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村庄的三万亩桃树种植基地,成为黄河滩区一道亮丽风景,实现了由昔日“黄沙滩”到今日“花果川”的美丽转变,村民们也过上了甜美生活。“目前,盐店庄的桃树种植有13个品种,超过150万株,亩均增收8000元,农民平均年增收2万元。”关源群说。

  随着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一条条进滩公路修到家门口,实现了滩内滩外互通互联,春天赏桃花,夏天摘鲜桃的游客络绎不绝。

  不仅仅是盐店庄,同样位于黄河岸边的兰考张庄村、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八堡村等,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莲藕、蜜瓜种植、对虾养殖,生态产业搞得风生水起,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路。

  “如今的河南,无论是深山区还是黄河滩,都是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甚至一户一策,通过移民迁建、乡村振兴、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力地保障了深度贫困群众顺利实现小康生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楚向红说。

  文化小康故事多

  6月下旬,记者走进河南省鹿邑县玄武镇桥北村,一股乡村时尚新风扑面而来,光滑平坦的通村路,整齐规划的民居房,葱茏的林木装点着整个村庄,文明主题墙绘新颖多样,文化广场内大人陪着孩子雨后闲适地玩耍。

  “一到晚上,我们村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就会来这里表演,大家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路过文化广场的桥北村村民朱高坡说。

  近年来,河南省把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守护文化灵魂,培育乡风文明,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东风,打造美丽乡村,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提升提质文明创建实效,以乡风文明的软实力,构筑小康社会硬支撑,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7月3日的一场雨后,村民杨美荣正在自己家里放着音乐,练习着刚刚学跳的一曲广场舞动作。宽敞明亮的房屋内摆放整齐讲究,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小院外蔬菜碧绿、鲜花盛开,幸福的笑容溢满她的脸庞。“做梦都没有想到俺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杨美荣说。

  杨美荣家以前十分困难,丈夫多病长期吃药不能干活,21岁的儿子辍学后一直在家里闲着,无手艺无志气,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亲戚邻居帮助才能生活。她家被精准扶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家里的房屋通过县里危房改造焕然一新,镇政府又为其办理低保、健康卡,通过村两委的说服教育,游手好闲的儿子变得经常去村图书室阅读,学到了很多生活常识和农业技术,也从中增长了志气,农忙时在家里精心种植农作物,农闲时就在村里的家庭作坊里打工,家里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杨美荣也高兴地加入了村里的民间舞蹈队,去澳门演出选拔时还差点被选中,如今天天张罗着让别人给儿子找媳妇。

  “口袋富了不算富,脑袋富了才算富。”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赵云龙说,精神上、文化上的脱贫要和乡亲们经济上的脱贫相适应。

  目前,河南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五好家庭”“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涵养乡村文化根脉,激发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老家河南”变了样,刮目相看新中原。古老的中原大地,正以“文化小康”助推全面小康,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扎根,让乡亲们不仅物质丰富,精神生活同样也丰富多彩。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