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故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 王秋
1月26日深夜到达武汉后,往日繁华的街道空无一人,路上只能看到救护车和警车,萧瑟的场景令人心痛。负责与我对接的当地工作人员,声音嘶哑,满眼疲惫,看到我们时似乎瞬间重新燃起了希望,“谢谢你们的到来,谢谢你们能来帮助武汉”。我们深知来到这里的使命,就是用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救治好每一位病人,减轻他们的痛苦!
进入隔离病房前,面对病毒的凶险、陌生的环境、急切的患者,我心里有些紧张,也有些担心和不安,每次进入病房前我都会帮助队员们做好防护,认真检查后才放心让他们进入隔离病房。穿上防护服、隔离衣,戴上五层手套、护目镜、防溅屏,还未开始工作我们就已汗流浃背,快走几步就得停下喘几下。我叮嘱队员们行动要慢点,有任何不适及时反馈。听到呼叫铃响起,我总是第一个走进病房。尽管护目镜上的雾滴模糊了我的双眼,手指疼得钻心,甚至憋气、头晕、头痛,但我还是会尽力克服。每次遇到困难,我都会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是他们的主心骨,是一名党员,在抗疫的战场上不能退缩,只能前行,我多做一分就能够让我的队员们减少一分危险。病人们忍受着病痛和巨大的心理压力,隔离病房的特殊性也让他们无法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发饭打水、为气管插管的病人进行吸痰及口腔护理,这些琐碎的工作每一项都至关重要,都决定着病人能否战胜病魔顺利出院。
一位重症患者由于呼吸困难不能离开面罩,好几个小时没法进食。因为憋气,患者极其烦躁,拒绝吃饭。我担心她营养不足导致呼吸乏力,于是拉起她的手安慰她,耐心地劝解,陪在她身边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喂一口给她戴好面罩呼吸一会儿,平稳点再喂一口,就这样一顿饭喂了好久。在喂饭期间,我看见她颤抖着举起自己的手指,问她:“您哪不舒服?”她断断续续地喘着说:“点——赞!”瞬间我哽咽了,患者在自己极其痛苦的时刻还能对我表示感谢,让我感到既心疼又欣慰。
段爷爷是位透析病人,初见他时,他孤单地弓着背坐在轮椅上,腿上放着拐杖,被推进了隔离病房。治疗期间,无论多么难受,他都一直尽力配合我们的工作,从不抱怨。从段爷爷的眼里,我总能看到他对生活的信心以及对眼前痛苦的豁达,而他的平静和慈祥,又给了我更多的信念和勇气!在我进入隔离病房工作时,段爷爷问我:“你们是北京来的吧,想家了吗?”这不禁让我热泪盈眶。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镜、口罩,我还是回报以发自内心的笑容。接受护理期间,段爷爷每天都会念叨着这样的话:“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你们这些北京的医护人员。眼前的困难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相信你们,也相信我们的国家!”在段爷爷出院时我带领当班队员们将他送到电梯口,他一个劲地邀请我们以后来武汉做客。患者们竖起的一个个大拇指和那一封封表扬信,对我而言是最真诚的肯定,最丰厚的回报,也是最强大的激励。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