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隐世”百年的植物再现身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源:央广网 科技日报

  新知

  毛 萍 陶玉祥 本报记者 盛 利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生物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联合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广西植物研究所发现了一种“隐世”百年的植物物种Aeschynanthus monetaria,并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上。

  “该物种于1912年被采集记录后,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学家的视野里,这是其在百年后重新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补充描述,并且首次被证实只存在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墨脱县境内。”植物分类学专家介绍,该发现为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与众不同,百年之后它被重新发现

  成都生物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专题科考人员,在整理近年来藏东南地区野外考察的植物标本过程中,发现一株采集于中国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沿岸湿润森林中附生于枯木的芒毛苣苔“与众不同”。科考人员表示,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属于小叶类型的附生亚灌木,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盖有短腺毛,花色鲜艳,花冠长约4厘米,花量较多,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

  “芒毛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包含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该人员介绍,《中国植物志》记载有大约34种,印度记载有大约26种,泛喜马拉雅植物名录记载有32种,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

  研究人员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以往出版的中国苦苣苔科所有资料中,均没有对该种进行任何记录和描述,包括《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以及有关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区系资料如《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维管束植物区系》《雅鲁藏布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西藏植物志》等。

  发现该物种与国内已经记录的所有芒毛苣苔种类均不符合后,研究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尺度上,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所记录的采集时间均在100年以前,并且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存放在英国伦敦邱园标本馆的指定模式标本,他们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完美匹配。

  上户口,它有了名字和准确的籍贯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和评估该物种未来的保护状况,研究人员根据考察时记录的原始影像资料和新采集的标本,补充了物种描述,还讨论了该物种采集时的原始记录及其拉丁命名问题。经过了科考调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等各项严谨的环节,这个物种现世百年来,终于有一个中文名字了。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研究人员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

  有了“名字”,上户口的时候“籍贯”一栏也需要填写。因此,关于贝叶芒毛苣苔,还有一个不得不厘清的关键问题——分布地问题。

  由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员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而不是原记录的印度。

  “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研究人员表示,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的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而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也改写了之前对该物种产地的错误界定。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成都生物所标本馆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