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德格9月26日电 (记者 梁小琴)经过5年艰苦建设,世界第一座已建成的海拔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国道317线雀儿山隧道今天正式建成通车,从此,只需10分钟即可翻越川藏第一险——雀儿山,“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将一去不返。
雀儿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境内,紧邻川藏边界。藏语叫“绒表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素有“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是雀儿山气候的生动写照。雀儿山主峰海拔6168米,每年长达8个月被积雪覆盖,山高路险、高寒缺氧,被称作“川藏第一险”。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进军西藏,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人民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在4年多的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打通了川藏公路北线——国道317线,雀儿山公路是国道317线在四川境内最高的一段。
在雀儿山隧道完工以前,所有过往车辆都必须翻越主峰海拔6168米、垭口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终年不化的积雪加之地势陡峭、道路狭窄、缺氧、极寒,川藏公路的雀儿山段被称为“川藏第一险”,成为川藏生命线的“瓶颈”,其通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通行的需要,建设雀儿山隧道成为藏区人民的百年梦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川藏公路建设,将雀儿山隧道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2002年,雀儿山隧道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启动。在前期研究论证阶段,隧道设计备选方案多达7个,经过8年多的气象、地质、结构、通风、施工技术的专题研究,2010年,起于国道317线雀儿山三道班,经错柯沟、雀儿山隧道和色曲河,止于雀儿山六道班的方案被确立为最优方案。2012年6月,雀儿山隧道开工建设。项目路线全长12.997公里,其中隧道长7079米,双向两车道,隧道进口洞口海拔4378米,出口洞口海拔4232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超特长公路隧道。
雀儿山隧道项目位于藏区高海拔地区,与其他公路建设项目相比,面临着诸多建设难点:项目位于藏区高原,高寒缺氧,隧道洞口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一半,而隧道中部更低,对参建人员的身体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建设施工难度极大;项目穿越甘孜-玉树地震断裂带,海拔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所在区域地形、地质条件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有效施工期短,建设管理难度极大;项目建设区域滑坡、泥石流、崩坍、季节性冻土、路基冻融与翻浆、雪阻(飞吹雪)、涎流冰(暗冰)等不利条件众多,成因复杂,工程治理难度极大;项目沿线生态坏境极为脆弱,自然环境恶劣,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绿化难度极大;项目沿线建筑材料缺乏,材料运距远,道路运输条件较差,成本控制难度极大。
项目开建以来,3000多名参建人员克服高原、高寒、缺氧、工效低,山高、路远、料少、运输难,隧道长、断面小,通风难、地质情况复杂、围岩级别变化快等诸多在高原高寒地区修建隧道的难题,创造了在海拔4300米以上恶劣条件下的施工奇迹。
雀儿山隧道避开了雀儿山最危险的地段,采取了许多人性化和环保的设计。比如:在隧道进出口设置制氧站,为隧道施工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过往司乘人员、游客提供供氧服务;隧道设置了可容纳一辆消防车通行的、兼具隧道通风功能的平行逃生救援通道;隧道洞口设立了30米长的遮雪透光钢篷,既可以利用日照对隧道洞进行加热,也可以避免驾乘人员长时间在洞里行驶后视线与洞外的白雪反射不相适应;隧道内进行了路线的曲线设计,既可防止长时间直线驾驶造成司机的疲劳,又可避免大雪被风直接吹进隧道;为防地下水结冰,排水沟比路面低了两米多;为不破坏环境,施工时,对植被进行了整体移植,施工完后又重新移回,同时设计和建设中还特意将洞口两端引道的路基整体抬高,以消化掘洞弃渣。
雀儿山隧道打通了几十年来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使“翻越雀儿山,犹过鬼门关”的历史一去不返。通车后,过往车辆只需10多分钟就可以穿过雀儿山,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不仅不必再绕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危险山路,还避绕了原公路3处共长达4.7公里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6处共2220米泥石流路段,以及大量的冻土、滑坡,雪害、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保障了国道317线雀儿山段全年安全畅通。
隧道通车后,不仅为川藏两地人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进一步节约过往车辆的运输成本,还将进一步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促进区域发展和民族团结,对实现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旅游资源协同开发、助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