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科技教育

用艺术课程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发布时间:2020-06-24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透视】  

  作者:刘婷 (大连艺术学院讲师、中央美院高参小项目课程研究员)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有效传递并发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将有助于民族团结,为应变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稳定发展做好准备。

  艺术课程具有传递中国精神的前景优势

  艺术课程成果体验可以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而在互联网之上,所能看见的文字排版、图片视频无一不出自艺术创作之手,在互联网上从人们常用的软件工具、图标界面,购买商品时的广告、产品菜单,到闲暇娱乐的游戏和影视剧等,所有的视觉与听觉的体验里都离不开艺术设计,而这些成果大部分出自经过艺术专业课程培训的艺术设计工作者。

  如果大部分艺术设计工作者都有意将中国精神的种子播撒在自己的创作中,在设计创作时增加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运用,增加对中国图文审美的继承,增加对主流价值观的表现,那么中国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泛程度将不可估量。

  艺术体验和实践可以有效加快知识信息的接收,加强人们对知识的了解,增强人们对信息的记忆。

  当下,大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是来自网络,其中短视频和影视剧更是受宠。人们常常会因为看过的一张画或一部剧、听过的一首歌而记住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场景,例如董希文画笔下的开国大典,歌曲《春天的故事》里的1979年春天等等,色彩鲜明的画面以及优美的旋律,让观众更直观地获取了这些历史信息。

  艺术课程体验和实践可以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有效促进个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方面作出实际的行动贡献:一堂折叠纸飞机的手工课,可能会让一个小男孩开启成为飞行员的梦想;一堂给布娃娃画衣服的绘画课,可能开启一个小女孩的服装设计之梦。因此,在艺术课程中加入具有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容,会更容易被接受,而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的实际能力也将得到锤炼。

  创新艺术课程传递中国精神的实践方式

  一段时间以来,人才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影响了文化艺术教育的有效展开,传统的艺术课程与信息传播途径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将有助于加快中国精神的传播。

  在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北京市“高参小项目”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将带有中国精神的文化内容融入艺术课程中,并进行了大量尝试,其中,项目组自主研发设计教具的“3D艺术纸模课程”是较为新颖的手段。

  纸模,是一种将纸上的平面图形进行折叠变为三维立体造型的折纸产品,制作纸模型能够锻炼人的手脑协调能力,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和老年人的衰老预防,也适合青年人缓解压力和调节心理的需求,是一项老中少皆宜的指尖上的游戏。比较遗憾的是,国内市场和网络商场中能搜索到的大都是简单卡通或欧美、日本等的动漫模型,带有中国文化题材的纸模几乎没有。因此,项目组开始尝试自己设计纸模,并让体验者通过动手制作来更直观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努力尝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

  借助央美高参小的艺术课程,千余名小朋友体验了这些艺术课程,他们通过原创纸模认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认识了京剧中的脸谱和生、旦、净、末、丑;了解到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还认识了青铜器、青花瓷、石鼓等国家宝藏。孩子们在愉快的艺术体验中了解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容,见识到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繁华与多样,而这些也正是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直接体现。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中国文化,还创作出了有助于宣传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并且把这份收获传递给他们的家人甚至更多亲朋好友。

  艺术课程通过艺术创作实践的手段去达到教育目的,通过直观生动的视觉听觉去打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接受知识信息;通过鲜活的案例加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艺术实践中去体验、创新,让所学知识内容得以实践。

  将中国精神融入艺术课程中,那么我们将能够通过这种艺术课程,更好的传递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增强国民自信,并积极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