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李斌 乌梦达 樊攀)“抗疫归来刚消停,又闻鼓响号角声。誓把白衣作战袍,聚歼新冠在京城。”当得知儿子再一次奔赴北京地坛医院抗“疫”一线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男护士柳峰的父亲柳忠青在朋友圈给儿子写了首诗,加油鼓劲。“90后”的儿子在前方与疫情斗争,“60后”的父亲在后方“写诗”为儿子默默加油。这对父子间温暖的互动方式,讲述着抗“疫”时期的亲情与温情。
今年28岁的柳峰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经工作4年。3月18日至5月6日,他第一次支援北京地坛医院,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受北京疫情影响,6月16日起,北京市抽调100余名医务人员先后前往北京地坛医院开展支援。刚恢复上班一周的柳峰再次接到通知,奔赴北京地坛医院抗“疫”一线。
“父亲刷视频时看到我又上一线,然后他把这条新闻分享给了我。”柳峰说,两次支援,他都没有主动和家里提起,但都被家人们“看破”。第一次是因为与父母视频聊天时,他们发现自己住在酒店后就猜出来了,“没想到第二次被发现得更加猝不及防。”
给父母报喜不报忧,和妈妈讲的话比和爸爸讲的话更多,父亲对孩子没有太多语言表达……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情景。
当“60后”的父亲遇到“90后”的儿子,两人心里都有话。柳忠青觉得,孩子自从上大学后和自己说的话就少了。柳峰也能感觉到这种父子之间的尴尬。“每次回家都是我爸接我,但问完路上怎么样后,似乎就没什么可讲的了。我爸在家更多听我和我妈讲话。”
看着孩子走进新冠肺炎患者病房,柳忠青说,自己的心情很复杂,有骄傲,也有担忧。于是,这位不擅长“说”的父亲选择用“写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柳峰说,护士节时,他已经结束了支援任务回到驻地休整,父亲特意写下“鞭敲金镫响,高奏凯歌还”作为节日礼物,为他庆祝。
由于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和疫情的影响,柳峰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河南省卫辉市的老家。疫情让这对不善言辞的父子间多了些牵挂。
柳忠青原本计划着,等柳峰抗“疫”胜利回家时,抱着一束鲜花,带着一家人一起去火车站迎接他,没想到柳峰又仓促地再次奔赴抗“疫”战场。相对而言,“90后”柳峰的表达更直接些,他说:“我会给我爸我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多少年了,都没抱过他们。”
新冠肺炎疫情中,像柳峰这样成为抗“疫”中坚力量的“90后”有很多,而在他们的身后,都有像柳忠青一样的父母,默默支持孩子奋战一线,将牵挂埋藏于心。
柳忠青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后,给儿子发了条微信,他拍下家里串串葡萄,写道:“抗疫凯旋日,葡萄采摘时。家里的葡萄期待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