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陕西杨凌:后稷故里走来“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0-06-14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黄博

  拿到土壤分析报告后,方瑜紧急叫停了原定的氮肥采购计划。

  生于1987年的方瑜,在陕西杨凌打造了一个占地400亩的棚栽无花果产业示范推广基地——菲格庄园。

  就在他正准备签字批准基地氮肥采购计划时,他曾在北大光华同上MBA的同学姜义亮博士拿来了土壤分析报告。他被上面的一项数据看傻了——这片基地土壤氮元素超标80%。

  他赶紧叫停了原先的氮肥采购计划,转而咨询姜义亮,并由姜义亮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帮他重拿一个施肥方案。

  姜义亮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土壤学博士,他和几个博士同学在杨凌创立了锦华生态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土壤分析、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技术服务。

  此后,姜义亮就被聘为方瑜菲格庄园的土壤体系负责人,菲格庄园则成为姜义亮锦华生态技术服务的客户。

  无论是方瑜还是姜义亮,都很难让人把他们和农人联系起来,但他们从事的又都是农业之事。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张小明说:他们是年龄轻、学历高、技术强、观念新的“新农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杨凌示范区),是中国农业始祖后稷故里。这里有前身由于右任、杨虎城等创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农业科技力量雄厚的中国农科城。

  在这片承载中国数千年农业历史的地方,目前正有一大批“新农人”耕耘于农业示范园、创新创业园、新式大棚。他们中既有转型农民、返乡人员、退伍军人,也有大学毕业生、归国留学人员、商界精英。依靠杨凌雄厚的农科优势、人才优势,他们大胆创业创新,成为后稷故里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创造者、示范者、推广者。

  (小标)新农人引领农业新技术

  以3个农学博士为核心的“锦华生态”,设立在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这家创立于2016年,目前只有20多人的涉农企业,服务范围却覆盖全国大半省区。

  类似于菲格庄园土壤氮含量超标80%这样的事,今年32岁的姜义亮见得太多了。在西北农大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的姜义亮,上学时就常跟随老师做土壤田野调查,对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土地现状有较深刻认识。土地盐碱化、风沙化和重金属污染等,使很多土壤亟需得到修复。但可悲的是很多农民,包括很多农业企业都不熟知自己耕地的土壤情况,经常盲目施肥,既严重浪费又加重了污染。

  有感于此,姜义亮联合几个学土壤、环境、生态的博士同学,在杨凌成立了技术服务公司,专为农业企业、政府提供专业的环境技术服务和治理工程,主营土壤分析、改良、修复,以及环境检测与调查、生态修复与规划等。目前,他和团队的足迹已踏遍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并成功完成多处土壤改良与修复。

  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存在土壤结构性差、保水保肥性差、有机质含量低等问题。姜义亮团队通过新构土体改良技术,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保水保肥性,改良风沙土地10万亩,种植的马铃薯产量每亩高达8000公斤。

  陕西潼关一处地方因重金属废矿渣倾倒,水质和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团队根据土壤剖面监测结果,采用原位化学稳定化和植物修复相结合方案,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达到工业用地标准,修复总面积171亩。

  在现在的杨凌,姜义亮和团队声名鹊起,不仅很多涉农企业聘请他们做土壤分析和施肥顾问,经常还有农民用瓶子装着自家地里的土让他们帮作分析。

  姜义亮说:“看到那些拿瓶子装土来求助的农民,我们更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和土壤修复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李劲波,创立了杨凌耘上田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他们开发并运行的农业互联网平台,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核心,通过在田间地头部署各种传感节点,实现农业智慧生产。

  李劲波说,系统发现作物生长环境低于最优生长环境范围后,就会通过网络控制水泵、补光灯等设备,自动进行温、光、水、肥的补充和调整,使农业生产实现去人力化。

  此前,杨凌一家食用菌企业,将这套系统引进到老挝万象的基地使用:菌棚里二氧化碳浓度过低,系统会自动补充;菇房里湿度过低,系统会自动触发加湿器。

  使用这套系统,员工简单培训后就能管理大片种植基地,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人力至少节省50%。目前,已有很多生产种植者、农业专家和设备制造商成为李劲波的生态合作伙伴,大家共同致力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生产。

  不久前,李劲波收到了参加联合国成立75周年青年大会的邀请,他说他将以杨凌示范区青年“新农人”代表的身份参加今年9月举办的这一国际盛会。

  张小明说,杨凌示范区很重视大学生双创培育,除了各项政策支持外,新建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导师+创业导师+创业助理”的保姆式服务,带动了一大批有闯劲儿的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

  目前在杨凌,已经形成了农科人员、大学生和职业农民三大创业主体。创新创业园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78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100多家,累计引进培育大学生企业400多家。不论是在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里,还是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办公楼里,一大批专门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和模式示范的企业正蓬勃发展。

  (小标)新农人助推新农技推广

  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的马新世,有两大爱好,一是爱钻大棚干农活,二是喜欢在田田间地头上课培训职业农民。

  当满脸黑红、一身泥腿的他出现在你面前时,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然而当他滔滔不绝地介绍一个又一个农业新技术时,你又会觉得他是一个农业科学家。

  老马本身就曾是农民创业的典型。2017年,他将5家农业合作社整合后,建成集生产种植、休闲观光、技术示范于一体,应用双拱双膜大棚、智慧水利、有机营养枕、生物防控、碳基营养肥等五大技术的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并担任负责人。

  此后他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农技示范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训上。本着“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做”“帮着农民赚”的原则,他积极培训农民,推广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几年来,该园以田间课堂的形式,共带动大学生、返乡人员、自主创业者150多人走上“农创”路,累计培训1520多人次,接待来访者5万多人次。

  在老马的指导下,80后杨凌返乡职业农民王艳夫妇,全面掌握了在北方通过设施大棚种植火龙果的技术,成功将南方水果在北方种出高品质、高产量,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成功后的王艳夫妇没有满足于只简单地自己种植,面对众多参观后要求学习的创业者,他们很快又发展成向全国推广火龙果大棚种植的种苗和技术服务商。

  2018年,该火龙果基地新建双拱双膜大棚12座,培育和引进新品种20余种。以基地为中心,前半年卖种苗,后半年卖鲜果,仅依靠朋友圈,就一年四季业务不断。

  今年从4月份开始到现在卖种苗就收入140多万元。目前,基地的火龙果种苗已销往山东、山西、河南、青海、新疆、内蒙、甘肃等20多个省市区,在全国建立服务基地上千个。

  和王艳夫妇一样,湖南人刘立志来到杨凌,通过应用双拱双膜大棚,成功在北方种植青皮甘蔗并致富。他和王艳等人的成功,在杨凌引爆了“北果南种”热潮,南方的热带水果在杨凌成熟的大棚、温控等技术的夹持下,不但被成功引种,还以此为基地不断推向北方其他省区。

  自从锦华生态成为菲格庄园的土壤技术服务商后,方瑜不仅节省了施肥费用,他要打造高标准示范园,成为棚栽无花果全套技术服务商的志向也更坚定了。在已有20多个无花果新品种的大棚里,他一边带人参观一边介绍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他的商业模式。

  棚栽无花果产业在北方目前处于发展初期,鲜果和干果市场都供不应求,且这一产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在设施大棚种植半年后即可见效。

  除了从老家浙江带来专业种植技术人员外,依靠杨凌农业科技和人才优势,菲格庄园已发展成一个由浙商资本投入,拥有专业技术团队的无花果智慧种植与新生态农业模式提供商。在杨凌打造的高标准基地,可提供从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到鲜果收购、加工,包括园区管理、人才输出等全套服务,并带动周边6个省份20个农业项目,面积达1000多亩。

  在杨凌示范区,不仅老马的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每个园区都兼顾职业农民培育的职责。目前,已累计有14469人获得杨凌示范区颁发的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涉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区内已有240名农民通过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并带动5000多人实现就业。

  初夏时节,杨凌示范区很多庄园和大棚里,常见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学习者、观光采摘者,来请教问题、洽谈合作的络绎不绝。

  在自家园子里,带你参观之后,这些“新农人”大都会拿出自产的瓜果和加工成的食品、茶酒与君共品共聊。和一般农人不同的是,他们庄园里自家一亩三分地里的产值会是普通农田的十倍、百倍,所辐射的地域会是全国甚至国外。

  连霍高速通往杨凌的出口处,矗立着高大的后稷塑像,手拿禾黍的他目光炯炯地注视远方。他脚下这片土地上一批“新农人”目光所视也是很远很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