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中华风采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京启动 发布时间:2017-09-16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9月15日讯(记者刘洋、王恩慧、张舟、李政葳)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今天上午在首都博物馆正式启动。此次活动, 以“非遗”为切入点和主题,积极探索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形势下,如何主动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舆论氛围。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遗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在京启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舞狮”表演 邢贺扬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是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有效举措。 “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需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局长黄其正在致辞中表示:“实践证明,不断融通多媒体资源,在网上充分展现‘非遗’之美、报道‘非遗’之最,对于进一步唤起广大网民关注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黄其正希望媒体记者珍惜这次近距离接触各地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和脉络根源的机会。让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笔触下、在镜头里鲜活起来,用网络元素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贡献智慧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建立起遗产保护的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在致辞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主体内容,是每一个人日常实践着的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中华民族持有、传承着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烙印着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标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体工作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

  中国青年网总裁兼总编辑郝向宏发言时表示:“文脉就是国脉,也就是人民的血脉、世界的运脉,所以把文脉传播好有利于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也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老百姓的文化实践,主要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在代际之间纵向传承,短时间内跨越巨大空间的横向传播,就不太多见。今天,在互联网平台上,音声、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可以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遍地传扬。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演讲时介绍:“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顺势而为,在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形成非遗保护的合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来自近百家中央新闻网站、地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以及部分文化领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200多名编辑记者,将分赴贵州、山西、福建、湖北等省份,通过实地采访、亲身体验,深入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悟中华民族旺盛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