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 文明新风】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隋丽君
5月10日正逢周末,在山东青岛胶州市胶北街道的秧歌公园里,随处可见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30多位社区志愿者兵分两队,一队带上扫把、铁铲,扫地除草,搬运杂物,清除卫生死角;一队沿路向公园内的居民发放爱国卫生宣导手册、垃圾分类、新冠肺炎防治知识等宣传材料。
“大爷,出门一定记得戴口罩,我这儿还有个新的,先给您戴上。”正在发放防疫和公共卫生科普明白纸的志愿者孙秀莲看到有位大爷没戴口罩,赶紧上前把口罩递到了大爷手上,顺便提醒他,现在疫情虽然缓和,但绝不能放松警惕,出门戴口罩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大家负责。
“胶州市自1995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至今,已连续26年捍卫‘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胶州市文明办主任赵法文对记者说,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他们持续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依托山东省首家志愿服务创客港和胶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赵法文介绍,胶州全市每个月都会固定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比如常态化设置了“邻居节”“文化串门”“爱国卫生运动”等志愿服务项目,由各镇、街道认领实施。
以胶州三里河街道办事处为例,该街道自发成立了由407名群众组成的75支志愿者服务队,负责村庄公共区域、村民户内、垃圾箱的消毒杀菌工作。“现在村里每天清扫消毒,垃圾日产日清,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三里河街道卜落林村村民李克庆说。
与环境卫生一样,心理健康志愿服务也是有声有色。“五一”假期期间,62名来自胶州市各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老师组成的“心语”志愿团队,每天都在接听求助热线。
“老师,我孩子上初二了,自从开始上网课,他学习明显不如以前了,也不爱跟家里人交流。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说是在上网课学习,很可能是在偷偷玩手机,我们也不敢问……”一位母亲带着焦急的语气对“心语”志愿者徐国鹏说。徐国鹏回应着这位妈妈的情绪,然后耐心地询问情况,给她讲解孩子青春期时常见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并对后续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提出建议。
据了解,“心语”公益热线,是山东省第一条全天候24小时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志愿团队均是来自胶州市各学校的专、兼职心理教师。
“心语”志愿者、山东师范大学瑞华小学老师张艳杰介绍,疫情期间,他们面向胶州全市教师征集了心理故事、适合缓解压力的经典电影、居家亲子心理游戏、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课程等资源上传到胶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守护市民心理健康。
“面对疫情,人们由于不了解可能造成恐慌,继而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甚至更严重的心理和躯体反应。”胶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心理援助专家赵金香说,要及时对市民进行心理干预,推送一些官方证实的预防措施,指导他们建立自信心,消除恐惧、科学防范。
为此,胶州市成立了由精神心理科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等29人组成的心理干预专家团队,分9个小组,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云平台,提供24小时在线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微课、解忧信箱等服务。同时,全市14家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所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和社会各界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等1000余人组成的心理援助服务队,也全天候为市民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建立文明监督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监督倒逼机制,亦成为胶州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以社区为单位,胶州市成立了由285名热心市民组成的文明监督志愿者队伍,文明监督志愿者们每天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不文明行为报给“创文办”,由“创文办”汇总后以督办单的形式发至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共督导问题3328项,办结率为82.39%。
疫情期间,胶州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动文艺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开展线上培训班,义务为老百姓教授秧歌、八角鼓、曲艺等文艺,开展“改善环境 共享健康”“向不文明饮食行为宣战”等线上宣传活动,在丰富群众居家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了解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向贪吃野味、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说不,向广大市民传递正能量,培育健康、和谐、文明新风尚。
由红马甲点缀织就的“志愿红”,已经在胶州遍地开花,成为大街小巷最动人、最亮丽的风景。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3216个,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15.3万人,参与志愿者累计达16万人次。这样带动了更多的市民群众了解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进而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和文明城市创建中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