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剧集短下去 口碑涨上来 发布时间:2020-05-14 来源:光明日报

  【见仁见智】

  作者:张师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师)

  吃一碗泡面的时间,看完了一集剧;不到两周的时间,刷完了整部剧。前不久,由爱奇艺和正午阳光联合出品的十二集网络短剧《我是余欢水》迎来大结局。该剧以短小精悍的体量、恰如其分的节奏、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演技,让观众耳目一新,引发广泛讨论,为国产剧向精品化迈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此前,在电视剧动辄四五十集的惯性下,“剧情不够回忆来凑”成为弹幕吐槽的经典之句。一些注水剧由于虎头蛇尾、拖沓冗杂,使观众产生味同嚼蜡之感,于是,拖拽、只看他、倍速、弃剧、一星评价……成为观剧的稀松平常之事。

  今年年初,短剧模式历经几轮摔打历练,呈现出回暖爆发态势。已播的短剧《唐人街探案》(12集)、《龙岭迷窟》(18集)、《不完美的她》(22集)都有不错的口碑和评分,各大视频平台也早已对未播的储备短剧排兵布阵,因此,有评论称,目前短剧正逐步走入正轨,或可将2020年视为“短剧元年”。

  面对短剧的升温,很多人发问,“究竟多少集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其答案就在于,剧集形态受历史原因、文化背景、产业模式、时代需要所影响,并要根据内容来量体裁衣。我们既要防止剧集“注水”,又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能盲目跟风。例如,历史正剧、重大革命题材剧等,本就需要一定的体量来完成叙事和主题表达,篇幅长一点无可厚非。而悬疑剧、都市轻喜剧、青春偶像剧等,则需把握好节奏,将高品质要求坚守至最后一刻,无须强行凑戏。其实,集数概念只是外在形式,一个好故事的呈现更在于扎实过硬的内容品质。

  短剧模式下的内容创作,首先应当结合短剧的优势,精准把脉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即自我代入的沉浸式快感和“回怼”形成的舒适感。短剧的出现,迎合并放大了这种新兴社会文化景观“爽文化”。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大多数观众会产生自我情感表达的诉求和重塑自我形象的强烈愿望,并在观剧的过程中通过释放自我来获得非同寻常的、理想化的情感体验。但凡事有度,“爽文化”要加以引导,切不可无休止地被短剧所放大。

  在此认识基础上,短剧要用短剧的思维讲故事,在小体量中稳准狠地找到戏剧冲突,营造强烈的戏剧张力。一是在于角色设定要反常规、立得住。人物塑造,无论何时都是创作的核心命题。目前看来,短剧中的核心人物多为智商在线、运气爆棚、敢爱敢恨的小人物,同时具备人物性格快速养成或突然逆袭的可能性。二是在于叙事逻辑严密、不拖沓,情节设置反套路。短剧虽“短”,但不能失去连续性和完整度,要使观众在紧凑而有条理的剧情中,感受波谲云诡般事态发展所带来的紧张和刺激,并获得意想不到的反转惊喜。三是在于根植现实的土壤、切中生活的要害。这是观众能否与短剧实现情感共鸣的关键。短剧能否“接地气儿”,取决于创作者对于生活琐事、家长里短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短剧要在让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有所感悟和反思,才有可能发酵为社会议题和文化现象。短剧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温润心灵、启迪智慧的治愈作用,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

  自网络文艺兴起,影视行业在“短”字上就没少下功夫。上述所指的短剧,是集数较少的精品剧,此外,长剧“拆播”、段子剧、竖屏剧、互动剧等形式也都在短剧路径的尝试中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纵观海量短剧作品,真正出众的却并不多。可以说,《我是余欢水》为日后短剧模式的产业发展积攒了不少口碑和信任。

  放眼第二季度赛道,几家头部影视公司早已瞄好了方向。爱奇艺将集中推出《沉默的真相》等6部悬疑推理题材短剧,腾讯的《双探》和《摩天大楼》、优酷的《白色月光》和《回廊亭》也已准备就绪。热闹的背后,短剧不“短视”,才能实现长线发展。一是要找到品质、评价和收益上的平衡点,创新分账模式和播出方式,完善行业新秩序;二是要在制作班底、演员阵容、拍摄周期和预算经费上给予短剧充分支撑;三是未来应通过不断开拓实现各题材短剧的全面开花;四是要促进受众观看习惯的养成,发展短剧的黏性人群。

  兼具内容品质和行业生态支持的短剧,具有很大市场空间,C位出道指日可待。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3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