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校园之窗

在看不见的课堂如鱼得水 发布时间:2020-05-12 来源:央广网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看不见的课堂如鱼得水

  ——上海美术学院的云端教学

  作者:陈青(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0年肇始,突如其来的疫情,收束了我们的惯常行为,搅扰了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与惯性,中国一年一度家人阖欢、老友相聚的欢乐春节,在宅家、宅舍中惶然度过,寒假后的开学日遥遥无期。居家工作、网络社交,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一时之间互联网上各类交互平台应声沸燃。

  上海美术学院自3月2日正式启动线上教学,所有课程按照计划内容全面展开。课前,学校通过建设线上平台,组织云培训,对线上教学平台使用、管理、授课方式等进行引导,所有授课教师都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思想与技术的准备,并通过课前试课进行线上教学试水,为课程的正常进行审慎探索。课程启动后,线上教学成了教师、学生之间的火热话题,网红教师、网红课程也随之涌现。

  新手上路

  30多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和刚刚步入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突然站在了云课堂的同一起跑线上,焦虑点高度一致。

  雕塑系资深教授王建国老师的《木雕》课程被突发疫情打乱了授课计划,快速调整思路之后,云课堂设定8个不同主题内容,从古典到当代、从中国到世界,师生共同探讨木的雕塑世界,利用微信、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在线授课和互动交流。

  国画系青年教师马新阳的《小写意花鸟临摹》课程,通过事先录制示范视频,将临摹步骤精微呈现,以微信群为主要媒介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多次复看,“余音绕梁”中深化对于技艺的传授。学生们单人单屏近距离观赏教师示范,对技艺细节了解可以更加精准。

  除了大家熟悉的微信手段外,腾讯会议、钉钉、ZOOM会议、雨课堂、各种小软件,这些陌生的交流平台,经过快速摸索,许多教师能够综合运用线上技术,如线上问卷、弹幕交互、线上管理等,丰富的技术效应被激发出来,积累了多元的技术储备,对翻新线下教学手段会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技术加持

  线上课堂成为数字艺术课程的技术秀场,秀技术、秀装备、秀观念、秀手段,教师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网红教师、网红课程也因此不断涌现。

  从麻省理工实验室访问归来的数码系蒋飞老师,其以人机交互为核心的《动态构成》课程,培养学生以理性的计算机思维梳理感性灵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为了能够把学生留在云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为自己塑造了虚拟装备,在线“变身”(虚拟现实换装)多种角色,硬核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网红形象。

  为配合蒋飞老师的“变身”效果,荣晓佳老师设计了一款实时变声软件,命名为“VoiceActor”,可以接收外部信号实时切换角色等,甚至可以变声为“萝莉”“怪兽”等角色用声,以配合角色效果。

  荣晓佳老师的《信息艺术综合设计》课程,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一个半透明的电子屏,呈现平时线下授课所用的PPT和板书。云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隔屏相望,但却没有了一般视频授课“贴面感”的尴尬效果。这个“透明PPT”是建立在实时教学的基础上,“说哪儿指哪儿”的生动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也对其它线上教学手段深耕起到了非常生动的启发作用。

  精耕细作

  面对屏幕,每个学生似乎都在享受一对一教学,学生们反映,注意力较比平日课堂更为集中,录播、直播等教学方式,使复看复学成为可能,各种计算机软件与资源的交互支撑,教学手段面目全新。

  线上教学如何与面授教学等质同效,教师们费了许多脑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荣晓佳老师在其《信息艺术综合设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利用线上技术的便捷性,围绕课堂讨论主题,师生共同准备内容。

  史论系陈平教授的《美术史文献研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充分告知,提供了阅读文献。在课中与同学充分交流外,并借助课程作业的深入指导,深化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师生们均反映,由于线上平台比较适合文献研究讨论,图像和语音都非常清晰,效果不输大教室现场授课。

  金晖老师的《漆艺基础技法》在全面介绍了中国漆艺源起、形成和传播内容后,充分利用线上授课的远程优势,邀请泰国清迈大学教授,视频实时演示精湛技艺,营造出了“线上留学”的课堂新场景,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形式及内容。虚拟与真实无缝转换……这些都是线上教学呈现出来的特殊优势。

  手段拓展

  建筑系青年教师刘坤在《建筑概论》课程中,利用90后学生熟悉且乐于接受的弹幕形式,将发言、问答等通过弹幕进行操作,实时的弹幕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兴趣。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却会把问题发在弹幕里,有的同学还会随着视频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比较起线下课堂,多了许多生动的元素。在《建筑评论》课程中,刘坤老师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程中诸多内容进行串接,直观而生动地带出了作品与知识背后隐藏的逻辑关联。

  线上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巨大冲击,手段的变革自不必说,真正引发的是对于教育教学观念的冲击。从最初的迷茫焦虑,到开课后的慌乱兴奋,在一番新鲜之后,在回归线下教学日常之后,这场对于教育教学的大考,需要沉心研判:一、破茧惯性教学思维。珍惜线上教学所获成果,用以扭转课堂面授的思维定式,线上线下教学手段联通并整体建构,使线下课程充分汲取线上手段之优势,人才培养应充分享用云时代的技术红利;二、升级既有课堂手段。精细设计教学内容,精准投放课程信息,关注学生感受和实际获得,利用双线教学,从等质同效的线上教学追求走向高质高效的面授阶段;三、更新传统教育机制。线上线下双线合轨是大势所趋,应从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手段设计、线下课堂营建、线上资源引入、教学效果评测等全面展开探索,双线教学与双线管理同步更新。

  双线并存的教学模式不可逆转地要挤进课堂教学的大门了,美术教育在这样的大势所趋之下,应积极接轨移动数字技术,教师们则要深耕双线教学,历练教学新技能,在看得见的课堂游刃有余,在看不见的课堂如鱼得水,美术教育的双线教育教学之未来可期可待。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0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