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高级编辑)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纪录片《大国仪仗》,以10集的篇幅,第一次运用丰富的纪实影像和权威采访,对这支特殊之旅、神秘之旅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展示。
威武雄壮的仪仗部队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和难忘瞬间。《大国仪仗》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风雨历程与仪仗部队自身的发展沿革相结合,在“大历史”的坐标视野中讲述“大国仪仗”鲜为人知的故事。纪录片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来展开叙事,在这些里程碑似的重大仪式活动中,担任仪仗任务的官兵们均力克艰困,圆满完成了使命,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的重要窗口。
《大国仪仗》还将视点聚焦国家仪仗部队坚持走自己的路、勇于创新的发展进程,这也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品格。例如新中国成立不久,由苏联顾问指导仪仗动作,但这种高摆臂、大步伐、脚尖上勾的苏式正步以及左肩托枪的训练动作,让中国军人很不适应。对此周恩来总理很快做出了指示:要从我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中国仪仗队的特色,不要一味地学习外国。这一观念奠定了国家仪仗的民族特色和我军特色,中国人的内敛含蓄而又严肃庄重,体现在每一个正步之中。此后,我国还独创了被称为“小正步”的中式礼步以及各种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在纪录片《大国仪仗》中,砥砺奋进、锐意革新成为一条重要的线索,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仪仗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在规模、服饰、动作、枪械、队列等各方面与时俱进的历史一幕幕呈现:1984年国庆阅兵,换装新式礼宾服的仪仗队员们,手持新式礼宾枪,走出了徒步方队的最高标准,被誉为“山的雄姿,海的壮阔”,吸引了全世界目光;2019年国庆阅兵,仪仗方队创造了历史上的三个首次:首次在国庆阅兵中高擎党旗、国旗、军旗通过天安门,首次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新番号亮相阅兵场,首次以男女混编的形式亮相国庆阅兵场,以全新的风貌面向新时代。
作为我国唯一一支担负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的部队,在顶尖的专业标准下,一代又一代仪仗队员所付出的辛劳非常人所能想象,纪录片用大量细节化影像作见证,对此进行了感人至深的描述。例如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阅兵村的208个日日夜夜里,仪仗方队用血与汗书写出了华彩篇章。其中有一项生理与意志力的极限挑战——标兵站立,纪实素材向人们展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一位男兵在标兵站立训练时,因体力透支,突然晕倒在地。原来在标兵站立训练中,仪仗兵需在盛夏最酷热的6个小时中一动不动地站立,即便是身体素质过硬的男兵,也难免因体力透支而晕厥倒地。仪仗队员们就是要训练到在近乎脱水的状态下,仍能依靠强大的精神意志力坚持站立、不晃不倒。为了达到“踢腿带风、落地砸坑”的标准,在强化训练腿部力量时,脚肿得甚至穿不进三尖头皮鞋。《大国仪仗》正是以这些极具感染力的纪实素材和第一线队员的真切讲述,向观众们展现了仪仗队员们风光背后所承受的艰苦磨炼,生动诠释了“献身仪仗,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
《大国仪仗》篇幅宏大,为国家仪仗部队作传,同时又关注细节故事,容纳了许多可感可触、入脑入心的内容。人们在满足好奇心、增长知识的同时,更可从中领略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感悟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骄傲与自豪。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06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