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周国平的真知与真实 发布时间:2020-04-20 来源:光明网 北京晚报

  作者:夏安

  “如果我是一个读者,我会认为,知道一个叫周国平的人自幼及长经历了一些什么事,这没有丝毫意义。如果这本书中的确有一些对于读者有价值的东西,那肯定不是这个周国平的任何具体经历,而应该是他对自己经历的态度。”这是周国平写给他那本经典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的新版序言。这是当七十四岁的周国平回看五十九岁的自己所写的东西后,给新读者们的建言。人在成长后总是羞于提起自己年少轻狂的过往,用现在的自己审视昨日的自己总会有些羞耻感,难以向未来的朋友们诉说。尤其是名人,更是难以将自己全身心的暴露在读者面前,多多少少要维护下自己所谓的“人设”。而这本自传却显得格外真诚,或许是哲学家的觉悟,也或许是那个年代赋予一代知识分子的执着,让周国平在讲述自己经历的同时,将时代赋予的美德深深烙印在读者的心里。

  全书讲述了周国平的童年、家庭、求学、下乡、思考、入世界的全过程。他的人生经历算不上跌宕起伏,但在书中周国平着重于对自我的剖析,将他的心里挣扎与思考过程完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就像漫画一样,在分格中我们不光能看到主角的剧情发展,也能看到主角的内心吐槽。或许故事读者与作者各有各的不幸,所谓共鸣只是一种意外的巧合,但一些基于人性的思考与思索,一些成长中的困惑,却是我们大家都所有体会的。一些求学时代的所思所想让我影响深刻。周国平现在开办自媒体,除了向大众传达自己的思想以外,近些年他还在各种场合呼吁年轻读者,不要因为篇幅长而放弃阅读世界经典名著。对于世界名著的喜爱和对其价值的认可,这也来自于周国平成长经历中难忘的回忆。

  年轻时的周国平走上哲学之路,是一种偶然,数学成绩优异的他在当时那样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报考理科几乎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周国平并不想只向理科的某一门类钻研下去,而是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可能,见识更广阔的天空。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当时想当“职业革命家”的周国平,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不要被任何事物所约束。因此,他根据毛泽东的一句话:“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选择了哲学,这样他就可以脚踏文理两艘船,而又不用被某一种学问所制约。在实力的奠基下,周国平如愿地考上了第一志愿北大哲学系,成为了一名哲学生。

  “北大岁月”和“走在路上”这两章,都是写周国平的求学之路。但相比较而言,在北大的日子,周国平就像一块海绵遇到了水,疯狂地吸取一切水分。在大学的时光,是周国平加速成长的时光,在此时他碰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郭世英。郭世英身上的品质深深地吸引了周国平,他的真诚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都是如一。在到校第一天的寝室讨论中,郭世英就谈到了他的困惑,如果哲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那么一种理论究竟是不是真理,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验证,没有绝对的权威。在周国平的眼中郭世英的思考足够真诚和深刻,怀疑和批判才是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在那一代有识青年的心中已经扎下了根。他们此时迫切地需要增加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作为主要的养料,世界经典名著就在此时进入了周国平的视野。

  周国平从一本《牛虻》开始接触外国的经典名著。周国平的“嗜读”给郭世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世英开始将各种世界名著从家中带到学校,既可以自己读,也满足了周国平对图书的迫切需求。因为一些意外,周国平第一学期基本上都是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光中度过。周国平疯狂地痴迷外国小说,郭世英便拿来了很多俄罗斯文学作品,考虑到周国平的基础,便从俄罗斯文学开始入门,引导他由浅入深阅读外国文学。在周国平的描述中,他的“嗜读”还惹来了一些不必要的人际纠纷。周国平读起书来从不在意时间,这让他寝室里的其他同学大有意见,那时候没有台灯,一个寝室里就一盏吊灯。周国平开灯读书却让别的同学无法睡觉,久而久之矛盾四起,忍不住怒气的同学与周国平骂了起来,同学关系闹得很僵。在年轻的周国平心中,他对于同学的行为十分不解,觉得他们年纪轻轻,这么宝贵的夜读时光不用来看书却用来睡觉,而他却只能承受着黑暗掠夺走他读书的快乐时光,从他的生命中割走一天的光阴。周国平在成长后也对当时自己打扰到他人的行为,深感不好意思,但这就是读大学时的周国平真实的想法,那种鲁莽和不理解,现在看来,或许这就是青春。

  周国平此后接触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高尔基、司汤达等等名家的经典作品,他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也通过和郭世英的谈论,对西方现代文学和哲学有了基础的了解,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环境中已极为珍贵。那些被称为“反动”的读物,一般人家别说看,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而周国平却通过郭世英接触到了这些经典,在那个人生求知欲最旺盛的阶段,郭世英做了周国平的引路人,将他带到了世界文学、哲学宝库的大门前。这些作品带给了周国平对于美的鉴赏力,也带给他更为宽阔和深层的认知空间,成为了他日后学习研究的精神养料。基于这样的土壤才长出了之后“哲学家”的果。如今周国平已经七十四岁了,还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感谢曾经给予过他养分的这片土壤,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学习其中珍贵的品质。

  在这本书的本次再版过程中,周国平坚持一字不改一字不删,保持原貌,坚持真诚。无论这十五年间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有了怎样的地位和身份,但那份纯粹的记忆永远是珍贵的,修改记忆总是不体面的。保持真诚才有真实,不是岁月培养出真性情,而是真实。(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