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书画名苑

传写岱宗 流连神秀——评刘罡的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7-09-06 来源:光明书画 中国艺术报

传写岱宗 流连神秀——评刘罡的山水画

泰山 刘罡

  中国山水画之难,只有画家本人能够体会。单说笔墨,下可应物象形、上须澄怀味道,多少画家倾其一生,皓首佝背,不能得之一二。天资卓尔者,尚且一生墨田耕耘,行千里,破万卷,方成一代大家。今天的山水画家,面临的课题更多,需要调和中西的文化和艺术,需要研究传统语言的当代性转换,需要梳理几千年来的中国画笔墨,需要在理解西方绘画的基础上攫取有益的语言金矿,需要在艺术家过剩的时代寻找笔墨的自性。

  山水画家刘罡面临上述课题,有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别人也在使用,可以说并不新鲜,但是把这些方法调和成一道可口的佳肴,就比较难得了。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完成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何尝不是这样呢?

  刘罡的研究方法中,首先是学古人笔墨。这也是所有画家学习山水画的必由之路。每一位山水画家都有自己的临摹方法,追摹前辈的样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古人的用心,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从刘罡的新作来看,他的用笔刚劲而不板结,应物而不泥形,真正做到了南朝谢赫在《笔法记》中所提出的“骨法用笔”的要求。“骨法用笔”在谢赫的“六法”中居于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气韵生动” 。而气韵不可求,只有通过用笔等具体的画法来实现。刘罡在学习古人绘画技法的课题解决以后,有意识地提高用笔的品格,这无疑找到了中国山水画之津逮、登堂入室之门径。

  其次是写生,刘罡很重视写生,而且在写生的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也摸索出了自己特有的写生技巧。前人对写生有很多的论述,既强调师造化的必要性,也探索出很多的写生方法。写生不仅仅在于摹写自然,更重要的是体味自然,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造化与笔墨的关系、物象与画面的关系。刘罡很擅长自然与笔墨的转换,在攫取造化的精髓方面,他是一位高手。他的画面需要的东西,他会用很细致精到的笔墨,余者则在画面上虚化或者忽略,要么一笔带过,要么略敷墨色。这时,画家的用心、绘画的主旨就突出出来,而且虚实有度、阴阳和合。

  在写生的过程中,刘罡钟情于泰山。刘罡很多的写生作品是写泰山的,这与他对泰山怀有特殊的情感有关系。刘罡是个山东汉子,又在山东师范大学求学,齐鲁故地,礼仪之邦,生于斯,长于斯,自然情系于此。泰山海拔不算高,却是平地起峰,显得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再加上泰山令姿煌煌,因此泰山自古便有“五岳独尊”的殊荣。

  从画史上看,以泰山为题材创作的画家很少,流传下来的画迹就更少。究其因由,可能是由于泰山难画,大山堂堂,长松亭亭,少了些变化。就是生活在山东营丘的五代北宋山水画家李成也多画平原寒林。刘罡画泰山,当然要反映出泰山堂堂煌煌、赫然当阳的气质。但是出于绘画的需要,增加一些变化是必要的。刘罡的解决办法是高远与平远相结合,主峰的端庄与次峰的侧势相结合。再配以略带倚侧的松柏,富有变化的流水、蹊径,以消除过于端正所带来的视觉疲劳。

  刘罡还擅长经营位置。中国山水画虽然重视笔墨,但“经营位置”也是“六法”之一。位置经营得法,对于气韵的营造可以起到一山而兴、一木而费的作用。刘罡的山水画作品《祥云起泰山》中,位置的经营独具匠心,又不失古法。近景、中景和远景明晰而浑然一体,龙脉蜿蜒而上,条贯而天成。加之祥云飘荡,姿态灵动,气势飞扬,描绘出了泰山鲜为人知的一面。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 ,这句话常被人引用,以此来证明当今的中国画需要变革。然而,元代赵孟頫在论书时说,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异。中国画何尝不是如此,需要变革的是结体,即山水画的形式结构,而不变的是笔法。时代的不同,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的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山水画的变革是必要的。

  山水画的位置经营,即形式结构的设计,我们不妨借鉴一下西方艺术。西方艺术由于其文化重视数理逻辑的特点,形式与结构成为艺术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形式与结构的研究也走得比较远,艺术家在形式上的探索也丰富多样,甚至于用纯粹的形式因素构成来创作。刘罡对中西方绘画是熟悉的,因此他对西方绘画形式因素的借鉴也是恰到好处的。在作品《泰山风韵》中,画面的前景只勾勒、淡敷色,打破了山水画中近景较实的惯例,令人眼睛一亮。可能因为这样的处理会导致头重脚轻,刘罡用粗而有力的勾线来补偿。在另外一些作品中,刘罡也经常运用刚劲的斜线,更与积墨形成了一种视觉张力。张桐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