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危重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光明日报

  【决战最前沿】

“危重病人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记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

光明日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晶

  “需要救治的患者平均年龄60岁,最大的患者91岁”,全是中老年患者——这是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此行的意义。作为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有着丰富的老年病诊治经验。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告诉记者,医疗队由151名优秀的医护人员组成,其中党员79人。针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老年患者危重症比例较多的特点,在组建医疗队之初,医院就选派了多个学科的专家,涵盖呼吸内科、危重症、心内科、肾内科、消化内科、急诊科、内分泌内科、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肿瘤内科、中医科和放射科;护理团队也抽调了危重症、急诊、呼吸治疗、血液透析、心血管等领域专科护士。

  他们来到这里,就是攻坚克难的,就是“和死神抢人”的,而与此同时,王建业和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作为“带队大家长”须臾不忘的还有团队成员的安危,团队里有50后、60后,也有90后、95后。

  医治病人,一个都不能少,医护,一个都不能少。

  “老年患者病情反复多变,每一次诊治都在闯关”

  不留遗憾,王建业始终认定这四个字。

  王建业还记得,2月7日,北京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刚到病区不到两个小时,就迎来第一位危重症病人,来不及了解病情,来不及抢救,病人猝然去世,这成为他们心底的遗憾。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管护师郭晓然记录了一次“不留遗憾”的接力抢救。在一线工作中,她发现新冠肺炎病人有一个特点:病情变化快,有时候有所好转却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前兆。

  2月23日,她负责的第44床病人恢复良好。这位病人还主动聊天说到自己感染的原因。“去了一趟超市,回家后感觉不舒服去医院就确诊了,现在感觉缓解了好多。”

  然而2月25日,她刚到医院,就听楼道有人喊:“44床血压40多啦,快叫大夫!”紧接着,当班的医生疾步向病房走。患者的心率血氧一直往下走,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汪芳和呼吸科医生王和,在用药维持患者的心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维持患者的血氧。当天的感控是大内科护士长齐晓玖,她娴熟地给患者吸痰,这项操作会让空气中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病房里瞬间充斥着医嘱声、呼吸机的报警声、各种微量泵的调节声,这个白班真的像闯关……直到我们下班,抢救依然没有结束。”郭晓然说。

  下班后,郭晓然一直不能入睡,直到听到下一班大夫们下班回宿舍的脚步声,她马上发微信询问,终于得到“病情平稳了,勿念”的回复。

  医疗队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精准施治,开展了呼吸支持、抗病毒、抗炎、抗凝血和中医药等多种治疗。王建业表示,他们结合新版“新冠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使用羟氯喹等药物治疗新冠肺炎。这是一种调节免疫、抗感染的药物,副作用小。

  为加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北京医院医疗队还建立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和每日联合会诊机制,每天上午,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奚桓与在医疗队驻地的专家、医生组长通过视频建立远程会诊,讨论危重病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积极探索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我们针对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炎症指标异常升高的情况,及时控制炎症风暴,经过会诊研究较早地使用了药物托珠单抗进行治疗。”奚桓说。

  截至3月11日,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共收治病人71人,其中累计收治危重症21人,重症34人,累计出院43人。患者平均年龄60岁,最大年龄91岁。

  老年患者病程复杂,高精尖“秘密武器”保驾护航

  老年患者病程复杂,往往伴随基础疾病,当多种病情一起袭来的时候,如何避免炎症风暴?这时,一些高精尖秘密武器就派上了用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医院医疗队在前期携带的600余箱物资基础上,又根据医疗救治需要,从医院陆续调运来医疗抢救设备,包括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治疗仪、床旁血滤机、血气分析仪、多功能床旁超声诊断仪(心脏、血管、腹部)、心脏除颤仪和心电监护仪等。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汪芳表示,这些设备在第一时间安装调试好后立即投入使用,对严密监测病情、提高诊断能力和工作效率、改善治疗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疫情中,人工心肺(ECMO)立下汗马功劳,是危重患者转危为安的秘密武器。汪芳告诉记者,它造价高昂,目前全国约有400台,疫情发生后国家为武汉先后调集了20台。3月3日,北京医院医疗队为一位重症患者成功植入ECMO,患者最终转危为安。

  而除了硬件装备,专业的医护团队在临床救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奚桓告诉记者,针对医生群体,依据国家相关部门不断更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医疗队重点就新冠肺炎诊断标准、重型和危重型分类、临床治疗以及出院标准等进行培训,使一线医生能及时掌握最新标准并遵照执行;针对护士群体,医疗队组织了多批次、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如开展急救设备使用的现场指导和分组实操演练。同时充分发挥专科护士的作用,拍摄了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治疗仪和床旁血滤机的操作流程教学视频,用于培训和在线学习,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

  3月9日,已经连续在武汉一线工作30天的汪芳接到了轮休的通知,她总算可以暂时休整6天。一觉睡到早上7点、在医院和住宿处走走、第一次呼吸到新鲜空气……她“幸福得如打了兴奋剂一般”。武汉的樱花已经开了,姹紫嫣红,满眼春色,尽管当地群众目前还不能随意出入小区,但她觉得,这一天快要到来了。

  学中做、做中学,最危险的地方一定有共产党员

  3月7日,北京医院医疗队为9名火线入党的“预备党员”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作为老党员,汪芳为9位同志别好党徽,她的眼眶湿湿的。

  “我是党员,我在一线!疫情不灭,我们不退!”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是一片赤诚。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北京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带领全体党员在特殊时期严格遵守纪律,冲锋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岗位,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初心使命彰显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树立了一个个鲜活的党员榜样。

  作为第一批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临时党总支副书记,外科ICU副主任常志刚第一时间报名,第一时间接受医院委派去一线,又第一时间召开临时党支部全体党员会议,带头进入病房收治患者,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传、帮、带新队员,帮助其尽快熟悉临床工作,缓解团队的精神压力。

  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第一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兼生活委员、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特需病房护士长董凡是参加过抗击SARS的护理骨干,在战疫中,她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她还带领护理人员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帮助患者排解压力,消除恐慌和焦虑。

  第三临时党支部纪检委员兼生活委员、今年57岁的李兵是一名副主任护师。她说:“我有37年护龄,经历过SARS,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哪一种角色我都应该上,这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我的党性和担当。”医院组建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培训时,她给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操作全程录像,并一一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不放过任何一个微瑕疵。她用自己参加抗击SARS的故事主动安抚第二批援鄂队伍中的年轻同事。作为院内的感染专家,她总是提前到达病房,细心地为每一位医务人员做好各项防护工作。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王建业和奚桓,是北京医院医疗队的带队大家长。除了业务工作上的指导帮助,每天凌晨1:40、早上7:40、下午13:40、晚上19:40,他们都会带领相关人员,在宿舍门口迎送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们。

  “等大家全部安全回来了,度过隔离期,我要给所有队员做一个全面体检,确认所有队员身体和心理都没有问题,才能真正放下心来。”王建业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