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郭,接到上级通知,一会儿要来两个患者。”
凌晨两点,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刚入睡的北京地坛医院值班医生郭贺冰,一下子清醒了。
1月12日,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科室收治了北京市最早的两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郭贺冰介绍说,“当时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疾病?有多大的杀伤力?都是未知。”他说,“对传染病我们都不怕,但更多的是对病患和疫情的担忧。”
他原本已买好了回家过年的车票,但随着入院患者增多,他退掉了车票,主动加入了医院的青年突击队。与这个30岁的年轻医生一同选择留守的,还有北京地坛医院的148名“战友”。
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先后成立1218支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来自首都各行各业的两万余名团员青年,纷纷投身战“疫”,打响了这场“首都保卫战”。
战疫魔:与时间赛跑
对郭贺冰来说,疫情发生后,几乎每一天都有打不完的“仗”。
从1月12日至今,郭贺冰和战友始终坚守在抗疫最前线。每天除了进隔离区,就是在等着进入隔离区。“我们科室有一位护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一天她对我说,‘小郭啊,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没有连续这么长时间不在他们身边’,说着说着就哭了。”郭贺冰回忆。
尽管无法陪伴家人,但让郭贺冰这些医护人员欣慰的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市最早确诊的两例新冠肺炎患者都已相继出院。前来就诊的患者,也在减少。
“我平时喜欢站在窗边,看着外面的车流。”郭贺冰说,“看见每天出去的车比进来的多,就是给我们最大的信心。”
肖建光是京城机电北一法康生产线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整日与汽车配件打交道。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战“疫”的一员。
2月7日,他接到通知,公司组建青年突击队,负责恢复和保障北京口罩生产线,“我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但这样的“跨界”,他心里也在打鼓,“行业不同,生产工艺要求也不同,而且口罩生产线我们从没有接触过。”
青年突击队组建两天后,肖建光团队就接手了一条口罩生产线。
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是疫情防控急如星火的口罩需求,另一方面是技术、设备、经验的多项空白,作为技术骨干的肖建光,带领团队查资料、看视频、做调试。从2月9日至今,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3天完成零件拆解测绘、5天内完成图纸整理、15天完成采购制造……肖建光团队在争分夺秒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设计制造出了自己的口罩生产线。目前,团队已参与恢复口罩生产线4条,保障生产线7条,自行设计研发的两条全新生产线也刚完成下线测试,即将在下周投产。
保平安: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凭什么不让我进小区?”“我又不是从疫区回来的,为什么不让出门?”疫情期间经常产生的矛盾纠纷,让海淀派出所青年民警沙学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此,沙学东发动辖区内社区的老人,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爷爷奶奶劝导队”。发生争执后,劝导队耐心劝说,化解纠纷。
“你看我,80岁的人了,为什么在这站岗呢?就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为了整个社区的安全啊。”在社区门口,一位老爷爷苦口婆心地劝导一个情绪激动的小伙子,“社区工作人员劝他们不听,我们一劝,年轻人一般都听得进去。”
“劝导队不仅极大地缓和了居民的焦躁情绪,还激发了爷爷奶奶参与社区工作的热情。”沙学东说:“有位奶奶跟我讲,‘家人总让我歇一歇,我说不行,我们在家休息的时候,外面也有人替我们站岗。我们作为普通群众,也要站出来’。”
在海淀区派出所民警高雄看来,以前民警只是处置者,现在逐渐变成了社区力量的发动者。“我们希望通过社区动员、宣传培训、指导督促,让社区防控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高雄告诉记者,自除夕以来,海淀派出所青年突击队员24小时在岗在位,没有人回家,都坚守在疫情防控的各个角落。“有时在酒店隔离密切接触者,一待就是14天。那么近距离的接触,说不害怕是假的。”高雄说,“但是疫情不退,警察不退。”
为了满足返京潮、复工潮来临后的公共交通防疫需求,北京地铁首次采用全新风模式通风系统。由于通风模式改变,公共区温度可骤降10℃-15℃,对站台门、电扶梯等机械设备影响非常大。“这就需要我们24小时维护和保养,每一项测试和检查都不能有半点疏忽。”北京地铁机电分公司青年突击队队员王春雷告诉记者。
原本的工作时间已接近饱和,每天多出5小时通风,王春雷团队只能从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中挤出来。有时,凌晨出现设备故障,大家还要第一时间排障维修。“在疫情防控中,地铁通风系统是重中之重。给地铁一片干净的‘肺’,让大家能时刻呼吸到新鲜空气,就是我们的重要使命”。王春雷说。
促民生:守牢最后一道战线
受疫情影响,进京食品供应受阻。1月28日,首农集团所属东方食品集团青年突击队赴异地蔬菜基地,连夜采购30余吨新鲜蔬菜,运输投放北京市场。
东方食品集团青年突击队员牛浩表示,“疫情来袭,让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也更多了。”为了保证从源头到餐桌的食材供应链安全,青年突击队开设了“篮丰小厨”微店,提供生活必需品线上订购配送服务。“这也促进了我们食品企业的改造升级。”
在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青年突击队员组建了一支“跑腿代购小分队”。“为了帮助隔离居民买到新鲜蔬菜,青年突击队员主动承担代购配送任务。现在,加入定向买菜的居民已经达到152户。小分队也由最开始的5人发展到20多人。”体育馆路街道青年突击队队员王新蕊介绍。
今年26岁的陈思微是这支“跑腿代购小分队”的“单王”,平均每天送菜20份,遇到买得多的还要用三轮车拉。“我们现在除了送菜,随身还要带着一个喷壶。把菜送到,顺便把居民家的垃圾密封好,用消毒水消杀后带走”。
28岁的顾磊是法华南里社区的青年突击队队员,尽管社区防控的工作任务繁重,但他还是会每天给社区居民打电话“陪聊”,一天能打十几通电话。
“随着返京人员不断增多,很多年轻人在家难免憋闷,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因为不敢出门也感到孤独。每天打问候电话,不仅能了解居民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也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传递最新的社区防疫动态。”顾磊说。
田兰兰是北京首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青年突击队队长,负责西长安街街道14条开放式街巷胡同的消杀和设卡值守。同时,她还带领团队主动承担了辖区内公共设施、居民平房院等消杀工作。
田兰兰告诉记者,青年突击队负责的辖区共11万平方米,“检查一遍骑电动车也得一个半小时”,队员们还要身背重40斤的喷雾器,每日消杀两次。
值守保安张毅负责夜间的胡同口值守。社区腾了一间空房子,让他在没人的时候站进里面避避风,可每天张毅都坚持站在外面。“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以前在西藏当边防兵。冷的时候就蹦一蹦,回想在高原的日子,就好多了。”张毅说。
田兰兰的母亲癌症复发做了手术,但为了应对繁重的防控工作,她只在母亲身旁陪了一天半。“说起来很愧疚。”她说:“我妈告诉我,特殊时期工作忙,不让我去陪床。”
让田兰兰感到欣慰的是,她所在的社区没有一例确诊病例,在她看来,这是对青年突击队工作最好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