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电携手神华集团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重组,对于推进煤电一体化、稳定煤炭市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重组形成的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实现全产业链运营,提升企业竞争力
记者8月28日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日晚,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电电力)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显示,该公司拟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神华)各自以直接或间接持有的相关火电公司股权及资产共同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组建后,国电电力拥有合资公司控股权。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此次重组具有双重意义。从行业层面看,一个总资产逾1.8万亿元的煤电“巨无霸”横空出世,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从央企整合角度看,国资委监管央企已降至98家,央企兼并重组向纵深推进。
企业总资产逾1.8万亿元
“中国国电与神华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属于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煤电航母。”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表示,这是近年来煤炭电力行业规模最大的重组案例。
中国国电和神华集团均为中央企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神华集团总资产达1.01万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国电集团资产总额超过8000亿元。据此估算,两家企业合并后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既是最大的煤炭企业,也是国内领先的电力企业。
据悉,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是以发电为主的综合性电力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397位;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以煤为基础,集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与煤化工为一体,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能源企业,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企业和世界最大的煤炭供应商,位列世界500强第276位。
当前,大型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目标直指做强做优做大。国务院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前不久表示,重组整合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正常经营行为。
成立火电合资公司
据了解,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完成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将成为国电电力及中国神华的控股股东。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作为关联人,国电电力与中国神华在发电业务上构成同业竞争。为此,双方须有效解决该问题。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国电电力拟和中国神华双方各自以直接或间接持有的相关火电公司股权及资产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国电电力本次标的资产涉及控股在运装机容量2966.75万千瓦,参股在运装机容量462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756万千瓦。中国神华本次标的资产涉及控股在运装机容量2783万千瓦,参股在运装机容量464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396万千瓦。
国电电力方面表示,通过此次交易,将有效改善同业竞争情况,大幅提升公司控股装机规模,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此外,合资公司的组建,有利于深化双方业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关系,充分发挥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增强公司发电业务的规模和实力,为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电力上市公司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煤电一体化
李锦认为,中国国电携手神华集团属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重组,对于推进煤电一体化、稳定煤炭市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煤电行业关系紧张,价格博弈激烈,行业利润跷跷板随着煤价波动此起彼伏。2015年,煤炭价格低迷,煤炭企业陷入困境,电力企业利润则大幅增长。2016年以来,煤炭价格走势逆转,煤企效益不断改善,电企经营困难加剧。国电电力近日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53.83%,主要是本期燃煤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公司营业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煤电行业的恶性竞争,有损行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稳定,也不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6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意见》强调,鼓励和推动大型发电集团实施重组整合,鼓励煤炭、电力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加强煤炭、电力企业中长期合作,稳定煤炭市场价格;支持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整合煤电资源。
一位不愿具名的能源行业分析师表示,神华拥有煤、电、路业务,通过打通上下游,煤炭价格的波动在企业内部即可消化,实现总体平稳运行。这种模式对于稳定煤炭价格、促进煤电行业可持续发展颇具意义。
“煤炭巨头神华和电力巨头国电各具优势,通过整合可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上述人士分析表示,神华企业实力雄厚,资金充沛,有煤电一体化运营经验,并且实施了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国电则拥有火电和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业务。双方重组成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全产业链运营,从行业层面和国际竞争角度看,都将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周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