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一线报道组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李盛明、晋浩天、章正、张锐、王斯敏、安胜蓝、刘坤、张勇、卢璐、姜奕名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陈怡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季春红、蔡琳
怎么都不能相信,曾经朝夕相处的师父江学庆,今早走了。徒弟李海坐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办公室里,倚着墙,一言不发,左手放在额头上,泪水顺着口罩流了下来。同事不忍,默默走出办公室,关上门,叹了一口气说:“师徒感情太深了,让他自己待一会儿吧。”
3月1日凌晨5点32分,江学庆没来得及看到武汉的春天,就悄然离去。他是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名医,回国后一手打造了该院的明星科室——甲状腺乳腺外科,并担任该科室党支部书记、主任、主任医师。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他不幸染病,经全力抢救无效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去世,享年55岁。
医生,特别是战斗在武汉的一线医务人员,是这次疫情中最勇敢最可敬的人。刘智明、夏思思、彭银华……一位又一位具有崇高医德的白衣天使倒在了战“疫”最前线。在湖北这个英雄之地,他们都无愧于英雄二字,江学庆亦是如此。
专注细节的暖男医生
从医30余年,有同事说江学庆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细节,有媒体曾经拿着仪器给他测过,他说话音量总是在60分贝左右,温言暖语让患者暖到心里。江医生是武汉青山人,他接诊时可以因人而异地切换武汉话和青山普通话,迅速拉近与患者的距离。
他收获了大批“粉丝”,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暖男医生”。他先后荣获第11届中国医师奖、荆楚楷模、武汉“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白求恩式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江主任是一个温暖的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有耐心的科室主任。”……护士长戈文心三番五次地取下眼镜,拿出纸巾擦拭泪水。
从2009年来到武汉市中心医院,戈文心一直在甲状腺乳腺外科工作,从护士到护士长,她花了11年。而这11年,也给了戈文心足够的时间熟悉江学庆、了解江学庆。
“江主任问诊,不是一开始就谈病情,而是笑呵呵地跟我们拉家常,从能爬几层楼到每顿吃几碗饭,从平时走路喘不喘到心慌不慌、爱不爱出汗,常常一聊就是十几分钟,不时还开个小玩笑。”谈到自己的就诊经历,41岁的许女士感慨。
无论是自己的言谈举止,还是科室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江学庆都严抓细节二字,创科以来,在科室内形成了许多必须严格执行的规范,例如医生上班必须穿衬衫、皮鞋,打领带,不许边走路边端着碗吃早点,医护人员不准在科室任何地方抽烟,中午在值班室休息后起床要叠被子等。
江学庆尤其注重保护女性患者的隐私,规定男医生为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做身体触诊时,必须要有女医生或女护士在场,且一定要注意遮挡以保护患者隐私。
在江学庆看来,一方面,对细节的观察与把握,对于医生判断疾病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最终的效果才会更好,所以日常管理会从各个方面来强化医生的细节意识。另一方面,重视细节是对患者的负责与尊重,这也是医生职业礼仪的一种体现。
这么多年,江学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仿佛都印在了戈文心的脑海中:“他太了解病人了。他知道,每一个即将接受手术的病人,都非常紧张且恐惧。只要是他做手术,他一定会一大早去查房,跟病人沟通,稳定他们的情绪。等病人醒来以后,他一定还会再看一眼,确认病患的术后情况。”
“暖男,耐心。”在回忆江学庆时,戈文心用了很多次这样的词汇。“我们科室会有很多中年人、老人,她们经常就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地问我们,有时候护士们都被问烦了,但却从没见过江主任不耐烦。”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下,很多病人都成为江学庆的好友。
治病疗心的粉红天使
“不用怕,我帮你。”这句话,是江学庆的口头禅。江学庆曾说:“对女性来说,没有什么病比乳腺癌更可怕。”他总是先认真倾听,然后综合评估,再告诉她们,他能帮助她们。
实际上,乳腺癌有着“最容易被治愈的癌症”之称。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按现代医疗手段采取积极措施,患者就能减少痛苦,延续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达到临床治愈。“粉红丝带”是全球乳腺癌防治活动的公认标识,江学庆的高超医术则给他插上了“粉红天使”的翅膀。
几年前,武汉30岁的张女士在洗澡时,无意摸到左胸有一个小包块,到附近医院检查,被确诊为乳腺癌。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我反正不想切除乳房,没了尊严,活着也是受罪。”她找到江学庆,一把鼻涕一把泪。
江学庆仔细听她诉说完,又看完片子后,这才开口:“不用怕,我帮你。”一句话,让张女士的眼里燃起了希望。
江学庆提供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乳房重建。在听了半个小时的讲解后,张女士接受这套方案。如今,术后的张女士并没有因失乳而郁郁寡欢,重建的乳房让她渐渐找回生活中的自信。
像张女士这样被江学庆拯救的病患非常多。因为是名医,江学庆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是出了名的门诊量大。他每周一、周二出半天门诊,每次看病都有100多号。为什么问诊量这么大?因为他对病人加号的需求,总是尽量满足。
江学庆对患者的生活也十分体贴入微,关心备至。68岁的乳腺癌患者宋婆婆是江学庆的老病人,她2015年做了左侧乳腺癌手术,之后又接受了8个疗程化疗,前后住院近半年。
“江主任和护士们称呼患者从不叫床号,而是‘这个姐姐’‘那个姐姐’,亲切得不得了。”宋婆婆说,手术后因为不好抬手,江学庆还安排护士们给她洗头洗澡,让她心里格外温暖。
“江主任没有一点大专家的架子,百问不厌,平易近人。”65岁的乐婆婆几年前在医院做过甲状腺包块手术,江学庆每次查房时,她都会拉着他问半天,尽管一些问题已回答过多次,但江学庆依旧耐心解答。为了方便与出院患者交流,指导她们尽快康复,江学庆将自己的电话和微信留给有需要的患者,有问题随时可以给他发短信或微信咨询,待他空闲下来会一一回复,紧急情况时还可以直接电话交谈。
除了自己指导、鼓励患者,江学庆还特别注意组织患者互助。因为乳腺癌患者非常特殊,她们除了面对疾病外,还常常要面对护理、生活、情感、夫妻关系等问题,生理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
为此,7年前,江学庆在该院成立了乳腺癌术后康爱联谊会,并建立了“康爱联谊会”微信群,由医护人员轮流值班为患者答疑解惑,而患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扶持,不少病友因此成为朋友、姐妹,并一起去帮助其他病友。
因为他的专业和耐心,还有一股乐于助人的劲儿,不少患者给他起了外号,比如“妇女之友”“话疗医生”,还有就是“妙手医侠”,那是个40多岁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起的。几年前,在江学庆生日当天,她还专程送来一个照江学庆模样制作的软陶医生人偶,这让他格外感动。如今,这个人偶仍放在他的桌上。
既治病又疗心,是患者对江学庆的评价,不少患者成为他的忠实“粉丝”。江学庆带领团队与国际接轨,引入精准医疗理念,让每位患者获得精确个性化的治疗。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2019年,12年间,有5000多名乳腺癌患者在江学庆手上重获健康,而经他治疗的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更是多达1.2万多名。
难以割舍的匆匆背影
30多年来,江学庆始终如一用心对待患者,用细节赢得患者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医者的温度和医学的温暖。在江学庆看来,作为医生,对待每一位患者要做到尊重、平等、互信,这正是医者的初心。
江学庆去世的消息出来后,戈文心接到了无数个以前病人的电话、微信。“他们都觉得这是谣言,不相信这么好的江主任就这么走了。其实,这一天,我们也是蒙蒙的,一直觉得他会扛过去的。”
“这样一个温暖了无数人的好大夫,就这么走了。”说着说着,戈文心又哽咽了,放在白衣口袋里的纸巾,早已皱成了团。
病毒无情,意外总是来得太快。1月17日,早上交班之前,李海看到师父有些蔫蔫的,穿的衣服比平时多一些,说有些冷,于是做了CT检查,当天上午就住院了。
“我当天就去病房看江主任了,当时情况还好,只是有些低烧。”李海说,不过,大家认为这是自限性疾病,觉得江学庆很快就能自愈出院。
之后,李海又去探望过一次师父,“江主任没有让我进去,怕把我们也感染了”。隔着门,打开一条缝,江学庆怕他听不清楚,就对他喊道:“把科室工作安排好,过几天我就会出院。”
刚开始几天,江学庆的病情稳定,之后加重,有些反复。1月22日,他被转入定点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进行治疗。没想到,病情急转直下……
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刻,李海让人录了一小段外孙对他说的话,这段话用手机一直在他耳边循环播放。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奇迹,但最终,他还是没有醒过来,只为大家留下了一个“暖男医生”“粉红天使”的匆匆背影。
(光明日报武汉3月2日电)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0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