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先锋模范

中国英雄:驰援武汉的医疗“国家队”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我终于熬过这关了,肯定能活到100岁。”88岁的李奶奶对前来送她出院的国家医疗队队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敬伟说。临走,李奶奶跟邻床相约,以后一起去跳广场舞。

  2月8日,元宵节,北大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独立接管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区正式运行,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50张床位短时间内就已住满。9天后,第一批入院的李奶奶成为该病区第一位治愈出院者。

  截至2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已派出3.2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武汉。这些医务人员主要来自呼吸、感染、重症等专业。其中,有1.1万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占全国重症医务人员资源的10%。

  据了解,国家卫健委已派出钟南山院士团队、王辰院士团队和李兰娟院士团队3支院士团队,帮助湖北、武汉包括全国加强复杂危重症的会诊和救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第一时间推荐了包括院士、国医大师在内的8位专家,进入全国医疗救治专家组,并派出由张伯礼、黄璐琦和仝小林3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和4批次的中医国家医疗队588人驰援武汉。

  “由医院主要负责人员领队,调集最强的重症专业医护人员,携带精良的设备,直接接管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或病区。”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

  三大院士团队到底“硬核”在哪儿

  被郭燕红在多场发布会上反复提及的三大院士团队到底厉害在哪里?他们是应对呼吸道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王牌中的王牌。他们带去的不仅是精锐的救治力量,还有救治所需要的装备,以及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理念。

  钟南山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王辰院士,呼吸与危重症专家,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及管理工作;李兰娟院士,中国感染病(传染病)学家,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SARS时期,她提出的系列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SARS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月1日,受国家卫健委指派,钟南山院士、王辰院士、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紧急驰援武汉。

  三大院士团队的阵容也相当可观。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院士率领的团队为例,在武汉一线的团队成员,有正在主导进行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中日医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曹彬教授,他长期致力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及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援湖北医疗队临床救治组副组长詹庆元教授,是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及五部主任,擅长危重症临床救治。中日医院作为“国家队”,先后派遣5批共155人组成的精干力量奔赴武汉,同时还带去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记者注)、呼吸机等救治设备和药。詹庆元教授介绍,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需要很多硬件设备支撑。“除了精锐的医护骨干以外,我们在设备、耗材上,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2月17日,一场连接广州与武汉的远程视频会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是国家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武汉的第二场“面对面”会诊。2月11日,钟南山院士针对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两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视频会诊,讨论诊治方案。据悉,钟南山团队两地远程会诊几乎是常态化进行。

  钟南山院士团队成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一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呼吸内科教授张挪富带队支援的病区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我们会挑选有代表性的病例,建立前后方联络沟通机制,共同提升重症患者的救治率。此前远程会诊的两例重症患者,目前状况略有稳定,其中一人明显好转。”张挪富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组专家组成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率领的浙江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此次带去了降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和“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

  截至2月22日17时,采用“李氏人工肝”系统共进行了15例患者44例(次)的治疗,有12位患者明显好转,其中3位已经转出ICU。人工肝技术有效清除了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风暴,患者心律、血压、氧饱和度大幅度趋向好转,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改善。根据这些救治的经验,李兰娟院士团队总结出了《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应用于重型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专家共识》。

  “国家队”的核心救治力量是什么

  在国家卫健委派出的“国家队”中,北大医学骨干出征。北大医学共有3家综合性医院,分别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简称“北大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此次,3家医院派出4批共427名医护、管理人员。“这是北大医学,也是北大历史上规模、阵容最强大的一个医疗队。”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说。此次北大医院派出了135人的精锐部队,都是各个学科的骨干,从专业上来说,以重症医学、呼吸病学、感染病学为主。

  2月1日中午,接到国家卫健委紧急通知后,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在1小时内完成团队组建、物资调配等工作。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赵越、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亲自带队出征。此前,3家医院已派出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武汉。

  刘新民是一位呼吸内科专家,长期从事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老年肺部感染的治疗颇有心得。据刘新民介绍,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区院区作为同济医院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现在开放了1200张床位,主要由北大医学的3家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国家队”接管。“我们对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原则是实事求是。对患者进行科学分类,一切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患者提供‘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治疗。降低病死率,治疗危重症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从北大医院得到一张与病毒赛跑的时间表:1月26日,北大医院第一批援湖北抗疫医疗队共计20人驰援武汉;1月28日,“国家队”6家医院共管病区正式开诊;1月29日上午9:00,北大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首次进驻病房接诊患者;2月1日,该院第二批医疗队出征武汉;2月3日,国家卫健委决定,北大医学3家医院共同接管同一病区,形成新的战斗集体;2月6日,北大医院接国家卫健委通知,独立承担一个重症病区,经测算,前方医疗队与后方迅速确认人力缺口,医院和各科室短时间内确认了派出111名第三批医疗队队员;2月7日,该院第三批援湖北抗疫医疗队由李海潮副院长带队,到达武汉,2月8日,独立接管病区。

  2月8日是元宵节,但对于前方的北大医院医疗队来说,是一个争分夺秒工作的日子——集结团队、改造病房、配齐设备……后方队员紧急集结、前方院长现场指挥。2月8日上午,刘新民、李海潮到医院病房实地踏勘,就工作人员出入口分区、设备需求等做最后确认,医疗队员进行流程培训、防控感染演练。13:30,国家级专家、该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李六亿为医疗队员开展感染控制培训;15:00,战前动员会召开;17:15,第一组8名医生、24名护士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9层西区原儿外—胸外病房;21:00正式开诊接收患者。

  “每一个逆行者背后,都是家庭的期盼,期盼他们的凯旋,也期盼他们平安团圆。而此刻,我们正在为万家灯火守候,守住时光,守住平安,守住希望,守住新生。”一位后方的医务人员说。

  除了科学救治,刘新民在一线还强调有温度的医疗,也就是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对于一个被隔离的传染病患者,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在北大医院接管的病房,有一位老先生,老伴刚因新冠肺炎去世,所有的亲属也都被感染。“他住进病房以后,基本上不配合治疗,问他病史,也不跟你交流。我们刚好有两个武汉籍的医生,我就让他们用武汉话和患者反复沟通,终于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刘新民说,“我们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话疗’。我们的护士会制作一些爱心卡,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个时候,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同时,该院也采用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请中医联合会诊,提供治疗方案”。

  2月19日清晨,像往常一样,北医三院国家援助湖北医疗队队长、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带领医疗队前往院区接班。隔离区内,患者小丰兴奋地和医务人员打着招呼:“医生,我今天是不是可以出院啦?”“别着急,我们再核实一下核酸检测和CT结果。”核验后,隔离区的医务人员联系清洁区的葛庆岗和护士长梁超,保证患者出院的每一步流程都无缝衔接。同济医院的陈茜护士长为患者送来了新的衣物,并对患者要带走的手机、身份证等物品进行消毒。接患者出院的转运车也已经到位。此时,对讲机里传来葛庆岗的声音:“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启动出院流程。”

  小丰是同济医院临床一线职工,也是北医三院新病区第一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得知她要出院,北医三院崔曼护士长提前制作了有三院特色的出院小礼物——“毕业证书”贺卡。自1月26日起,北医三院先后派出3批共计137名医务人员赴武汉。继2月3日与北大医学的3家附属医院共同开辟新的危重症救治单元后,2月8日晚,北医三院也独立开辟了新的救治单元。截至2月21日,累计收治患者约140例。

  “国家队”打败病毒的信心是怎么来的

  一辆载着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120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一路奔跑着将一名病情非常危急、已经做了ECMO的新冠肺炎患者护送至重症监护病房。就在前几天,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广医一院,首次成功为一例ECMO支持下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实施了转运。

  在国家卫健委此前举行的修订“诊疗方案”电视电话会议上,钟南山专门就“危重症患者”如何安全转运的问题,跟与会专家探讨。当时,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为群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邓西龙在共同会诊时发现,一名危重症患者的情况非常差,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纯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依旧波动在85%-90%,心率高达120-140次/分,“经过评估,需要将他尽快转运至广医一院。”但是,常规转运风险巨大,只有在ECMO支持下,转运过程才会相对安全些。

  “患者当时呼吸窘迫,需要深度镇静和肌松药物维持,如果没有ECMO辅助,转运风险极大。”广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徐永昊说,巧合的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曾参加过广医一院开办的ECMO专修培训班,“所以大家配合完美,在短时间内就顺利完成置管并装机。及时有效的措施,为患者争取到了与病魔斗争的时间。”

  “尽管目前抗病毒没有特效药,但是对于呼吸或者重症专业来说,处理病毒引起的肺损伤等,有丰富的经验。”刘新民说,从目前看,患者们的病情总体稳定,稳中在降,“危重患者似乎这几天没有明显增加。说明在临床实践中采用的对症治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败这个病毒,会给患者一个很好的预后。”

  2月9日,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通过整理前期新冠肺炎救治的有效做法和措施,联合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等到武汉支援的各家医院,共同发布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与管理共识》,力争通过经验总结,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刘新民表示,之所以出台这样的诊疗与管理共识,也是为了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规范诊疗,保证医疗质量。“我们6家都是‘国家队’的一流医院,但是我们来自不同系统,各有所长。武汉同济医院很有经验,又了解当地的情况。所以我们几家医院联合制定的这个方案,对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刘新民说。

  据刘新民介绍,在应治尽治总体原则下,实行分级治疗,让所有患者都得到妥善的救治,对于最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口前移,做好重症的救治工作。”刘新民说,“对我们来讲,要早期发现可能转为重症患者的轻症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再者,对于危重症患者,需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比如氧疗、呼吸机,甚至上ECMO来降低病死率。”

  2月17日,经过两个小时的紧急抢救,中日医院国家医疗队与武汉同济医院心脏科团队合作,在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区,为一名44岁的心肌梗塞合并新型冠状肺炎的极危重患者成功实施了最高级别的心脏体外循环支持——建立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VA-ECMO(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目前各方面指标趋于平稳。这是全国医疗队支援湖北以来,医护人员在武汉成功开展的首例对心源性休克合并新冠肺炎患者进行IABP及VA-ECMO植入。这也是目前心脏支持的终极手段。

  该患者为男性,除夕当天因突发胸痛被送到同济医院。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情况十分危险。与此同时,他被临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同济医院心内科第一时间为他实施前降支支架植入术。

  2月15日,该患者转入中日医院援湖北抗疫医疗队负责的中法新城院区C6东病区。2月16日,患者再发胸痛,血压较转入时明显降低,急行床旁心电图检查发现多个导联ST段明显抬高,急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急剧升高。中日医院SICU副主任段军立即为患者急行床旁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心脏明显扩大,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射血分数不足30%,考虑患者再次出现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于是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马上联系同济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团队会诊。

  这位患者当时病情十分危重,他既往合并多种基础病且控制不佳、两次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室弥漫性运动减弱、三支血管均存在广泛病变的心源性休克,这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简单的病例,更何况,患者还合并了新冠肺炎。考虑到患者尚年轻,团队最终决定对其实施VA-ECMO联合IABP,最大限度让患者的心脏休息,以获得心功能恢复的时间,同时也为下一步干预措施赢得了讨论的余地。

  2月17日16时,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敏医生与同济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医生合作,在患者左侧股动脉置入IABP,右股动脉及静脉置入VA-ECMO导管。18时,循环支持操作结束。患者胸痛症状逐渐缓解,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逐步降低,监测血乳酸、NT-proBNP水平逐渐下降。

  2月18日下午,王辰院士、曹彬教授、詹庆元教授与同济医院内科学系主任汪道文教授、心内科曾和松副主任医师对该患者进行联合会诊。在详细询问其病史及诊治流程、查阅患者目前状况后,针对患者后续诊治思路,王辰院士给出了几点查房意见:需再次评估患者新冠肺炎情况,考虑到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开放性操作甚至手术,建议继续复查新冠病毒核酸,需要施予怎样的防护要提前做好准备;目前已实施最高级别的心脏体外循环支持,心内科团队应仔细评估血管条件,是否还能继续PCI(冠状动脉支架手术——记者注)开通剩余病变血管,以及预后如何;考虑到患者血管病变广泛且严重,再次PCI或获益有限,需要心外科专家尽早参与评估心脏移植的可能性及指征。

  回顾这个被医护人员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的重症病例的救治过程,李敏说,在救治传染病的状况下,对医护人员会造成很大的暴露感染的风险,对医院救治能力也是相当大的考验。本次和同济医院心脏科的合作,可以说医护人员训练有素,治疗流程清晰,双方也展现了良好的技术实力和默契。“作为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对于任何状态的患者都应积极救治”。

  战斗力要靠组织和流程保障

  “病房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栋6楼东侧,共计18个房间。红队:奇数号房间,主诊医师詹庆元。蓝队:偶数号房间,主诊医师段军。绿队(主要收治危重症)……”“工作中如发生防护用品,如手套、隔离衣、鞋套破损或污染等情况时,应立即返回缓冲区更换防护用品,更换过程中注意手卫生……”以上内容来自中日医院2月18日下发的《医疗队医疗、护理、院感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是前线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救治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精细化管理,优化操作流程,不仅可以保障医疗质量,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使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存“战斗实力”。

  这份将近100页的详细管理制度包括: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疗管理制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护理管理制度、方舱医院医疗队医疗管理制度、方舱医院医疗队护理管理制度、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院感管理制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相关措施和流程。里面详尽涵盖了诸多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并提出“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要求、流程开展工作,保障医疗安全,做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其中强调要注重实效,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要力求做到医疗规范,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据了解,该制度是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动态制度,将根据具体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医疗队开展工作的实际及时改进和完善。

  这样的科学管理,可以说是“国家队”的标配。北大医院从病房改造到出入病房的细节,都有科学把控。出入病区必须要用科学精细的防护来控制被感染的风险,穿隔离衣、防护服,戴护目镜,清洁、冲洗、消毒都有严格的程序。每次进入病区需要穿过5道门,层层防护。17年前阻击SARS中积累的感控经验,再次发挥作用。在北京SARS期间,时任北大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李六亿被派到收治SARS重症病例的定点医院——北京胸科医院,与来自北京其他几家医院的多支医疗队共抗疫情。当时,李六亿任医院感染防控组组长,负责对医院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保障所有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医院成为传染源。从开辟SARS病房,到最后一位SARS患者康复出院,李六亿所在医院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受到感染。2020年1月21日,李六亿接到通知前往武汉,以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防控专家的身份,再次投入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役。在北大医院新病区的改造和医疗队员的感控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国家队”成员单位,北医三院医疗队为了规范流程,提升“作战能力”,在2月1日,也将自制的一套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提请“国家队”讨论后,加入了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信息系统。北医三院设计的这套管理机制,包括自制病历模板、病程模板、交班模板、临床路径、护理模板等。这些模板将工作流程一一标准化,并做了详细记录,医护人员工作时不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比如新冠肺炎患者标准病历问诊思路模板中,不仅有患者基本信息、症状描述,还包含了历次检查提示等。

  2月3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病房新病区正式启用,以北医三院医护人员为主的第一班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副院长沈宁亲自带队入驻病区。20:50左右,第一位患者到达病房,沈宁带领大家进行了问诊。随后,患者陆续到来,医生问病史、评估病情,开医嘱、写病历……“我们梳理出的工作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6个小时共收治24名患者,其中有3名危重症患者。”医疗队队员、北医三院急诊医生王军红说。

  现在,每个班次的医护人员都会带上最新版的工作流程进病房。“一些低年资医生或者脱离临床一段时间的大夫,拿到这些标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北医三院ICU大夫李超说。

  “亲爱的患者您好,我是来自北医三院的护士,信心比良药更有效,加油!”“不要害怕,相信我们与你们同在。”“无论何时,不抛弃,不放弃!”这些话,是北医三院医疗队给患者写在卡片上的鼓励,是隔离病房的人文关怀,也是中国医生战胜疫情的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姜蕾 林洁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