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抗疫群英谱】
“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和你们相处很愉快,我的病好得较快……感谢你们!”患者用湖北话说。“回家注意身体,记得多喝水,好好吃饭。”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东北口音叮嘱。出院,交接,话别,医患之间的对话,如同亲人一般。
这位72岁的患者迈出病房,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经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雷神山医疗队6天的治疗,他成为雷神山医院A13病区首位出院的患者。
医护人员给老大爷送上鲜花,簇拥着送到车前,打开车门,老大爷扭头又说:“谢谢你们!”A13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医护人员,将他送往住地,反复叮嘱他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温暖举动的背后,是这群医务工作者秉持弘道笃行、精诚大医的精神。这是一种坚定,正如该医疗队的总指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院长徐英辉所说:“山河无恙,人人皆安!”在雷神山医院,这支团队接管的四个病区161张床位,均已接收患者。
救治,并不容易,医护人员随时面临惊心动魄的战斗。
2月17日大雨,仅开诊5个小时的雷神山医院A4病区,就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一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严重呼吸困难。值守的医护人员拼尽全力,紧张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然后转往ICU接受进一步救治。那时已是夜里10点,在转往ICU的路上,几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的医护人员,弯着身子,抬着病床蹚着没过脚踝的水坑,前面拉着,后面推着,在雷神山的深夜里奔跑,拼尽全力,为病人和时间赛跑。
他们为何如此拼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一位医生说:“在雷神山,一切陌生面孔都亲如家人。”
几天前,在雷神山医院A8病区,这支团队的医护人员发现,第二天就是79岁的陈大叔生日。他刚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生日,在特殊时刻,对病人的意义显得格外厚重。病区医护人员悄悄地为他安排着,一定要给他更多希望。医生李楠网购了一个草莓蛋糕,队员们在纸上亲笔写下了祝福,共同在隔离病房为老人过一个简单温馨的“特别生日”。
“你们给我过生日,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我非常感激。”看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老人有些激动,带着颤声说,“这个生日是我一辈子最难忘的,记在心中了,我一定配合医务人员,好好治疗,谢谢你们。”医护人员们齐声说:“祝大爷早日康复。”之后,大家一边唱起生日歌,一边鼓掌打着节拍。这一刻,对陈大爷来说,即使亲友不在身边,他也并不孤独,因为辽宁医护人员的热情,让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雷神山医院工作,什么事让医护人员最开心?经过医疗队一夜的努力,一位患者血氧从85%回到了98%。当患者露出笑容说“原来能自己吃饭就是幸福”时,深深地触动了A13病区医生刘卓:“原来人的幸福,并不复杂。疫情之下,更懂珍惜,患者对我们这些来自辽宁大连的白衣战士的信任,是最开心的事。”
这样的信任,让他们之间充满温暖。大医一院雷神山医疗队A13病区护士刘波,没几天就熟悉了本地方言。“你呀,现在恢复得蛮好,要多听医生的话,多喝水。”这带着“海蛎子味”的武汉话,熨帖着病人,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暖意。
“没有人喜欢做重复的工作,但我们还是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做。”该医疗团队B1病区护士李薇坦言,当他们身着白色战袍,他们就是患者的守护者,而患者就是他们守护的亲人。
口罩后面是怎样的面孔?防护服下是怎样的身躯?在雷神山,患者根本不清楚这些,但他们很清楚这些医护人员已亲如家人。诚如一位患者所说:“医护人员是我们的亲人,也是英雄。”
(光明日报武汉2月19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章正、王斯敏、晋浩天、李盛明、张锐、刘坤、安胜蓝、卢璐、姜奕名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党晓曦,加油”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初到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隔离病房,35岁的重症医学科护士党晓曦一度有些怀疑自己:怎么变“笨”了,这么简单的基本功都完成不好?
在她就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晓曦历来是有业务自信的。也正因为过硬的业务水平与心理素质,她才被选拔进入北大人民医院首批援鄂医疗国家队,成为光荣的“二十分之一”。此刻困扰她的,其实是厚重的防护服、紧箍的口罩、五层橡胶手套、水汽蒙蒙的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胸闷、气短,还可以咬牙克服,但“雾里看花”的视觉和几乎弯曲不了、失去触觉的双手,才最让她焦灼。
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了熟悉的仪器、熟练的流程、轻盈的脚步,有的只是不断入院的病人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而她连一些病人的方言都听不懂。这一切,让初来乍到的党晓曦有些懵。
“党晓曦,加油!你代表的是国家队,绝不能掉链子!”她不断地为自己鼓劲。
很快,党晓曦便适应了工作环境,找回了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重症病人较多,她和队友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分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身上。因为重症病区没有家人陪伴,很多患者生活难以自理,照顾病人日常生活的担子也落在了她和队友身上。端水喂饭、翻身擦洗、清理卫生,党晓曦总是拖着笨重的身躯忙来忙去。
她心疼病人。病中的他们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变得非常脆弱,也对每一份关爱特别敏感。
“有一位老奶奶,病了很久,胃口不好,总是吃不下饭。我们就隔三岔五拿一些牛奶、糕点之类的放在她床头。结果老奶奶每次都感动得掉眼泪,还拉着我们的手要给饭钱。我们就安慰她:奶奶,这是国家给您的,您放心吃!吃了东西才有抵抗力,我们一定让您健健康康出院回家!”党晓曦说。
不知不觉,忙碌的日子已将近一个月。回忆起大年初二从北京开拔的情景,党晓曦总想起父母欲言又止的表情和最终的支持。“初一晚上8点,我们一家五口还在一起热热闹闹商量着,第二天安排些什么节目,医院的征召令就来了。我答应得很利落,父母知道后,沉默半天,最终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你就去!孩子我们会照看好。”
到现在,她也没跟家人通过视频电话,总是微信、电话联系。因为,她怕自己看到父母会忍不住哭出来,也不忍心让他们看见自己疲惫黯淡、总是留着深深压痕的脸颊。“姥姥骗你,她才没有很放心,她总是偷偷哭呢。”6岁的孩子稚气地“告状”,她在电话这头笑着,泪水淌了一脸。
让她自豪的是,她的爱人身为解放军总医院京中医疗区筹备组兼新冠肺炎防疫应急小组组长,也日夜忙碌,统筹着辖区众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工作。
工作时间总是对不上,他们很少通电话,但每次下夜班,他的信息早已发到了党晓曦的手机里。“虽然不在一起,但我们夫妻双双为抗击疫情出份力,这也是一种并肩战斗吧!我们总是互相打气,互相提醒,默默支持。”党晓曦笑着说。
(光明日报武汉2月19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王斯敏、蔡闯、刘坤、安胜蓝、晋浩天、张锐、章正、李盛明、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再穿防护服
光明日报武汉一线报道组
在一张拍摄于2003年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17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光明日报武汉2月19日电 报道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蔡闯、刘坤、王斯敏、安胜蓝、李盛明、晋浩天、章正、张锐、姜奕名、卢璐 光明网记者李政葳)
山西援三市: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连日来,湖北天门市中医院隔离病房内,总能看到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天门组队员李芳“一瘸一拐”的身影。
2月6日,李芳在工作完走出隔离病房时,不慎摔倒,被命令在驻地养伤。在休息的第二天,医疗队申请的血气分析仪配备到位,需要专业护士进行操作。作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的李芳第一时间提出申请。
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仙桃组医生杨立明,刚刚在几天前为一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实施了高风险的有创治疗。“说实话,我当时确实有点担心,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生命逝去,我得想办法救他。”杨立明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西闻令而动,迅速集结,截至2月18日,已先后派出11批次医疗队1300余名医务工作者进驻湖北仙桃、潜江、天门三市和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江汉区方舱医院、硚口区武汉体育馆方舱医院等开展救治工作,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2月17日,山西省委书记、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楼阳生强调,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丝毫不松抓防控,时不我待抓发展,不讲条件助湖北,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山西担当。
山西省支援湖北医疗队仙桃分队队长原大江告诉记者,仙桃分队通过精细化管理,力争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效果,进一步加强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工作。
“很感谢山西医疗队对我们的帮助,他们的到来,使我们院的院感防护工作几天时间里上了个新台阶。”说起这些天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潜江组给予的帮助,潜江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护士长宋述桂感动不已。潜江组队员在负责人成孟瑜、吴玉枝的带领下,仅用3天时间,就让这座新院区顺利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
“这是非常有战斗力的队伍。”2月15日,在武汉市硚口方舱医院指挥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彭小祥对山西两支医疗队赞誉有加。
贵州:把最好的医疗资源带给鄂州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
“从71床走到80床,只有50来步,一上午忙下来,步数有一万多步。”在鄂州市中心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病房,第一批贵州援助鄂州医疗队队长、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傅小云步伐很快,这里的时间也走得快。“RICU病房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病情危重患者,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傅小云说。
和时间赛跑的是整个贵州援鄂医疗队。从1月27日第一批医疗队到达鄂州算起,贵州省已先后派出了6支共计900余人的医护、公卫和管理人员队伍赶赴湖北,有超过600名医务人员在鄂州开展对口支援疫情防控工作。
“两台负压救护车、10台普通救护车”听起来不多,但这却是医疗资源本来就不充足的贵州倾尽所能的援助。“这种可有效防治传染病感染的负压救护车,整个贵州只有5台。”贵州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金海燕说。“虽然我们也不富裕,但尽最大努力把最好的医疗资源带给鄂州!”贵州省援鄂医疗队前线总指挥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吕劲松说。
2月17日下午,贵州援鄂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罗天永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向贵州援鄂前线指挥部和贵医附院远程医学中心汇报鄂州市雷山医院病人收治情况。这样的三方远程会诊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的效率和正确率。“贵州医护人员不分昼夜,持续作战,正在帮助鄂州逐渐补齐危重症救治的短板。”鄂州市委书记王立说。
“从接到通知到机场集结只有两个多小时的准备时间。”很多贵州援鄂医疗队的队员都是紧急赶赴抗疫一线的。刚下夜班的护士刘文来不及换下工作服就赶到机场;护士余丽给女儿买好生日蛋糕,却来不及见上一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黄妮雯已经在鄂钢医院坚守了20天,她每天最开心的时刻是拿出母亲做的辣椒酱小心翼翼地吃上几口。
2月11日夜,337位对口支援鄂州的贵州医务工作者踏上征途之时,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赶来送行,他说:“湖北人民有难,我们贵州责无旁贷。湖北人民期盼着大家帮他们战胜病魔,贵州人民期盼着你们打胜仗平安归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20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