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8月25日电题:小物件背后的大文化——山西文博会现场见闻
新华社记者王学涛、许雄
平遥古街道为创意的饰品、山西壁画为元素的挂画、萌萌哒的青铜关公像……琳琅满目的小物件背后是山西厚重的文化,让人爱不释手。
历时5天的第三届山西文博会于24日正式开幕。展会上,三晋大地的文化宝藏正被挖掘出来转化为经济优势。
静态文化动起来
在山西博物院展厅里,一款文物明信片神奇了起来。用手机扫描明信片上的二维码下载“指触魔卡”APP,再让摄像头对准明信片上的文物图案,手机屏幕上立马就会出现逼真的3D立体文物,同时还能开启语音解说功能。
“看动画、玩文物、学历史、晒合影,国宝不仅‘活’起来,还能直接带回家。”山西博物院工作人员吕婧说,有了这款“魔卡”,大家不仅能360度“把玩”文物,还能与文物合影,并了解文物在当时社会中的用途,重温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悲欢离合故事。
自从2013年山西博物院与社会合作设立商品部以来,先后研发集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化衍生品400余种。其中西周晋侯鸟尊和商代鸮卣通过书签、项链、冰箱贴等形式为观众所熟知。
无独有偶,不可移动文物山西晋祠的文化元素也亮相了文博会。抱枕、U盘、钥匙扣等上面都有一尊侍女像。这就是晋祠“三绝”之一的侍女像中最出名的一尊。她一半脸似在哭,一半脸似在笑。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伫立良久,反复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
“这是我们计划要出的文创产品,来文博会是想看看大家的喜欢程度,没想到这么多人想买。”晋祠博物馆公共接待部工作人员张楠说,通过文创产品,文物可以走进千家万户与人们亲密互动。
古老文化活起来
在展会的一个角落里,一堆人把一个展台围了个水泄不通。记者挤进去一看,原来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吴百锁正在制作木版年画。现场,他的一位老朋友盛赞了他为保护和复兴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
山西绛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较杨柳青、朱仙镇、桃花坞年画问世均早。但随着时代变迁,绛州木版年画逐渐进入衰落期,原有的作坊均停产歇业,古木版也散失民间。
2007年,吴百锁在山西新绛县的家中创建了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专门对绛州木版年画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目前他已投入300余万元,收藏了1300余块古木版。
“光躺在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上睡大觉怎么行?”吴百锁说,他不断尝试着将传统木版年画与时代相结合。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反腐深得民心。吴百锁有感而发,创作了廉吏人物系列和具备良好寓意的“一品青莲”等作品,深受市场欢迎。
今年1月,腾讯公司看中绛州木版年画的表现特色,请吴百锁用套色木版年画形式表现当红动漫《灵剑山》,还安排吴百锁到日本现场表演木版年画的制作,使日本观众惊奇连连。
“一块年画的雕版还不如搓衣板大,但承载的却是先人无尽的智慧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展台前一位参观者感叹道。
中国文化走出去
走进山西宇达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流光溢彩的青铜艺术品,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西方风格,有的庄严肃穆,有的萌萌可爱。
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青铜艺术品制造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还是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谈起企业青铜文化产品蓬勃发展的原因,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忠贵归纳了三点:制作工艺、文化创意和企业诚信。
张忠贵说,在工艺上,虽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一些生产环节已经智能化,但像修蜡模、浇筑、着色等环节必须人工制作;在创作上,他们既和韩美林、吴为山等老艺术家合作,还吸纳了新锐雕塑家的创意,使作品能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客户的需求。
现场一组6个小鸟造型的拟人化青铜文化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端详。“小鸟”们表情丰富、神态逼真,有牧师、新娘、新郎、指挥家和乐队。
“这是外国专门订制的产品。”张忠贵说,像这样的小件青铜艺术品,再加上一些大型的青铜雕塑,公司每年的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其中,出口德国和美国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是法国、新加坡、韩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
除了根据客户要求专门订制的外,还有约40%是企业自主创意的产品。在现场,记者就看到十几种卡通版的关公铜像,萌化了年轻观众。
“关公是我们的武财神,在人们心中一直是庄严、威武的形象。我们设计的卡通版的关公,萌萌哒,主要面向年轻人。”张忠贵说,东南亚国家人民信奉关公,公司将重点开辟这块国际市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