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紫禁城过年的笔墨雅事 发布时间:2020-01-28 来源:光明网 北京日报

  春节将近,很多人喜欢自己动手写个福字、春联贴在门上,甚至画个年画挂在家里。清代皇帝也有这个爱好,紫禁城里每到过年也总是有几件笔墨雅事让皇帝和大臣们忙得不亦乐乎。

  皇帝也画“高级年画”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49岁的弘历画了一幅《庚辰岁朝图》,画面上有一块耸立的奇石和盛开的水仙花,生机勃勃,似有暗香袭来。此图为墨笔,运用西洋画法,明暗立体效果明显。诗塘上题“韶华”二字。自题诗文:“腊半发青阳,晓春萃百祥。十干周复始,又庆值金穰。东陆延禧肇,西师告武成。南端双凤阙,北拱万年清。噜斯讷默会文同,测景详求昏旦中,从此凹睛凸鼻軰(同辈),一齐受吏验东风。”

  岁朝,指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始,以岁朝为题材而作的画称为“岁朝图”。它通常以静物画的面貌出现,通过画中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或历史掌故来表现一个美好的新年祝福,并配以贺岁诗词。岁朝图始于唐代民间,士绅、文人将岁朝清供的物品勾染成画,挂于墙壁,以祈福纳祥。至宋代,这一民俗流传到宫廷内,宋徽宗曾命宫中的画师们描画冬季不能见到的花卉禽鸟,陈列宫中,以增添岁朝的春色生机和喜庆气氛。

  到了清代中后期,岁朝图这种“高级年画”达到鼎盛时期,题材不仅是清供之品,房屋、人物、文房器物等生活用品,都可入画,兼工带写,题诗于上,图文并茂,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意蕴丰厚,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画种。尤其是乾隆时期,各种汉族的传统节令典仪得到重视,喜爱艺术的乾隆帝尤其看重岁朝图的绘制,亲自绘制多幅,宫廷的画师、皇亲贵胄、朝廷词臣也要进画恭贺。

  外籍画家郎世宁是绘制岁朝图的高手,他在传统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的元素。如《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在新年与子女团聚玩乐的场景。后宫内宫灯高悬,松柏挺拔,修竹茂密,梅花盛开,庭院敞轩的柱上贴着春联;乾隆帝面目慈祥,手持如意端坐廊下,子女和宫人分立两侧,有的端着寿桃,有的燃放鞭炮……体现了皇宫里过大年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表现了乾隆帝身为人父的温情爱意,以及与诸皇子之间的融融亲情。

  皇宫里的白色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桃符就是古人在过年时悬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上面写着门神的名字或刻画门神的像,以驱邪避鬼,祈福灭祸,这就是春联的前身。《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用红纸书写春联应兴于明代。《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之所以写在红纸上,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热烈、吉利祥和。

  到了清代,贴春联已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重要内容,春联的形式种类和文字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清宫里的春联是用墨笔写在白纸或白绢上,再制作好边框装饰。这是因为满族是游牧民族,经常在山里打猎,红色是生肉的颜色,容易招致野兽的攻击,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为了伪装,猎手都是穿白色衣服,不易被野兽发现,容易接近猎物,能提高狩猎的成功率。因此对满族来说,白色代表吉祥与幸运。满族入关后,不断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到乾隆时期,满族平民人家的春联渐渐变成红色,但也用所在旗的颜色镶边,而宫廷和王室的春联有红色的,也有白色的。这从故宫博物院现存的画作上可见一斑,如《万国来朝图》中皇宫里的春联都是白色的,《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的春联则是红色的。

  皇宫内建筑众多,撰写张贴春联是一件繁浩的工作。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有一份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二十九日题为“紫禁城内中东西三路外围等处原册门神门对应修拟撤数目”的奏案,其中提到:紫禁城“东中西三路,通共原册门神1421对一百零四扇,门对1377对,内拟请应修门神856对31扇,门对849对,拟撤门神565对七十三扇,门对528对。”如此数额之大的春联大多出自翰林院的饱学之士,有时皇帝兴致所至,也会御笔写上几副。在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中,就有乾隆皇帝的五言联:“富贵三春景,平安两字金。”七言联:“丽日和风春淡畅,花香鸟语物昭苏。”还有雍正皇帝所书春条:“一年康泰”“吉祥如意”“出门见喜”等。

  据清乾隆七年(1742年)内廷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编纂的《国朝宫史》记载:“每岁十二月二十六日张挂春联、门神。先期,工部奏闻。至日,外朝三大殿等处,工部、内务府官员督同匠役人等张挂。其内廷等处,由门神库太监先期报知宫殿监,宫殿监传齐营造司首领太监舆进。先自乾清门、乾清宫以及各门、各宫等处验明左右,敬谨张挂。次年二月初三日,仍传营造司太监等收下,交门神库太监领回收贮。”

  可见,清宫里的春联是采用悬挂的方式,而非民间用黏贴的办法,这样既干净简便,还能重复使用,可谓环保节约。

  御墨龙笺书“福”字

  在清朝皇宫内有一个特殊的年俗,皇帝御笔书“福”,赏赐王公大臣,祝福新年,以显皇恩浩荡。

  大清刚立国时,并无此俗,其始于康熙皇帝。康熙帝八岁登基,九岁丧母,由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祖孙二人的感情自然非同一般。在祖母的帮助下,康熙帝擒鳌拜、平三藩,开创出了一番盛世景象。然而,就在他英姿勃发,大显身手的时候,孝庄皇太后却重病缠身,太医们也束手无策。康熙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帝化孝心于笔锋,挥毫而就著名的“福寿”连体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孝庄皇太后自得到了这“福”字后,身体竟奇迹般康复了。孝庄皇太后命人将其刻在石碑上,日夜抚摸,祈求多福。而她最终以75岁的高龄离世,民间俱称这是康熙“请福续寿”带来的福缘。

  每年除夕,康熙皇帝都会挥毫泼墨御书“福”字。康熙御笔亲题的“福”字多以丝绢为笺,以丹砂为底色,上绘金云龙纹。康熙写出的第一个“福”字,要挂在乾清宫的正殿,其余的分别送往宫苑各处。康熙还要书写一些“福”字,赏赐后妃、王公和在皇宫里值班的内廷近臣们,以示对值班官员牺牲休假,坚守工作岗位的慰问,也是对大臣们一年来的辛勤努力给予奖赏。所以有时候康熙专门挑选有功之臣除夕在皇宫值班,以便赏赐“福”字。那些得“福”的大臣们都倍感荣耀,甚至是感激涕零,所以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在除夕值班,为的就是得到皇帝的一纸“福”字。据史料记载,第一个得此殊荣的是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查慎行。从此,皇帝御笔书“福”成为宫廷里的年俗流传下来。

  到雍正时,扩大了赐福的范围,颁及直省将军、督抚等地方大员。雍正是出了名的操心皇帝,赐福的折子上还以朱批加以训勉。《清世宗实录》记载其训勉之语:“朕之每年颁赐福字者,盖欲诸臣触目警心,时时存可以获福之心,行可以获福之事……盖必诸臣皆有福,方为朕之福,是朕实赖诸臣之福也。又必天下百姓皆有福,然后为吾君臣之福,是君与臣皆赖百姓之福也。愿与诸臣共勉修福之道可耳。”

  乾隆帝善吟诗,每次赐福,必赋“书福诗”,如有一首书福诗云:“近始藩屏逮百僚,临轩书福庆恩昭。九畴箕子畴书衍,一笔王家笔阵超。嘉与红笺迎介祉,相敷彩胜焕元朝。不徒弄翰钦敷锡,家法绳承仰圣尧。”

  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慈禧太后的“福禄寿”三字轴。慈禧题写的这个福字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由三个字以象形的手法组成,它们互借偏旁,互相依托,形成一体,中间空白处画成一个寿星拄着拐杖,整幅字犹如一件绘画作品,可谓构思巧妙,布局新奇。这种手法多流行于民间,而非学院派所为,具有江湖作派。

  右上款为慈禧自题“光绪戊子新正御笔”,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慈禧太后54岁。钤印三方,中间最上方为“慈禧皇太后之宝”;左上款为曾任翰林学士、户部左侍郎的吴树梅题七绝诗一首:“一曲山香白雪高,玉清新赐绛绡袍。金堂玉宝如仙篆,定拜金盘五色桃。”近代学者马宗霍《书林纪事》载:“慈禧太后垂帘当国,亦喜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学作擘窠大字,常书‘福’‘寿’等字以赐内外大臣。” 近代诗人夏仁虎有清宫词《赐福字》描述了清宫御笔书“福”之俗:“年年腊朔御重华,赐福苍生笔有花。御墨龙笺书福字,近臣分载福还家。”(郑学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