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推进主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城区教育蝶变
一年来,河北沧州的教育事业发生了诸多第一次——
第一次彻底解决大班额;
第一次彻底实行小升初划片招生;
第一次从破解沧州教育发展瓶颈角度出发提出破局实招,制定立行立改措施103条……
一年来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了沧州教育上很多年没有破解的问题,啃下了许多教育改革上的硬骨头。近日,记者深入河北沧州主城区学校,实地感受以改革为抓手给当地教育生态带来的巨变。
坚持问题导向,摸清真实状况——
一位专进课堂的局长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沧州市新建学校十七中的门口,他与保安熟悉地登记打招呼后,便来到了七年级(4)班的教室,准备听课与观摩。
这个人便是沧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李树杰。“这已经是李局长第7次来到我们学校了。”代理校长刘春来介绍说,“局长来到学校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般都是推门进、直奔课堂、直接听课。”
2018年12月21日李树杰就任沧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后,25日便开始密集走访学校,一口气走访了城区的6所学校,涉及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职业院校等。
“听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看到真实的课堂、看到一线的教育。同时,也树立带着问题,沉到最基层抓调研的导向。”李树杰态度明确。
“有空时,便去学校听课”“一般不打招呼,直奔课堂。”“听完课,点出的都是真问题。”一时间,这样的好声音传遍了沧州教育系统。
在局长的率先带动下,一场以深入课堂、深入师生的一线调研在沧州教育系统迅速展开,各处室、直属单位、学校负责人等各级负责人都开始行动起来:基教干部沉到学校抓管理、培树典型,教研员沉到课堂搞教研、把脉诊断,优质校校长沉到一线教师中问良策、倾听真实声音,薄弱校校长深入片区走访家长……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任后的一年里,李树杰先后深入57所学校听课、座谈、调研,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几乎跑遍了主城区的每个角落和相关县市。
身子沉下去了,问题浮上来了。通过深入学校、深入师生,一系列困扰沧州教育多年的顽疾被一一挖了出来。
沧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苗笑明介绍说,市教育局及直属单位共检视出各类问题235个,主要包括中心城区东西部不均衡、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
攻坚克难,破解多年顽疾——
一场专啃硬骨头的战役
“问题是改革的先声。”长期在市委工作的李树杰视野开阔。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沧州教育面临的改革形势今非昔比——
从改革的全局来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从改革的进程来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改革的阻力来看,从过去强调放权、授权的阶段进入到理顺、约束权力,让伸得过长的权力之手“断自己的腕”。
行百里者半九十,面对着进退的选择,沧州教育人态度坚决:沧州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在主题教育中认真解决“教育怎么办、学校怎么干、教师怎么当、学生怎么育”问题的实施方案》,从破解沧州教育发展瓶颈等层面提出破局的实招,制定立行立改措施103条,长期坚持推进措施151条。
沧州破解教育发展瓶颈的首场战役就放在了小升初招生秩序整顿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上。在李树杰看来,专啃硬骨头,将会获得关键环节的突破,继而带来整体性、系统性的变革。
2019年2月28日,主城区初中所有校长都被召集到教育局开会,内容就是一个:严格按照划片区域招生。严肃的气氛,让在座的校长产生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感觉。
这样不同以往的举措还在延续: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沧州市教育局针对往年招生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彻底规范招生秩序,在召开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制定了2019年义务教育招生政策,通过各类媒体公开发布,并作为一条纪律、“红线”坚决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例外;
市教育部门安排精干力量组成咨询小组,接受群众来电来访,对咨询入学的市长热线电话及时耐心答复,并做到了100%回访;
针对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家长上访,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接访,采取了做好政策解释、宣传教育、应读学校接收等举措,加班加点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以生源为例,改革以前沧州市主城区3所传统优质校全部集中在西部的运河区,3所学校年年爆满,一个年级近2000人;而东部老城区新华区的很多薄弱校生源日益萎缩,最少时一个年级只有100多人。
改革以后,东部薄弱校的生源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回流,有的甚至翻了倍;而西部传统优质校的大班额、择校热也得到了遏制和缓解,东西两边的校长脸上都挂上了笑容。
瞄准体制机制,将改革引向深入——
一次专题的合作办学
在沧州市区西部强校十四中教学副校长唐景丽的带领下,东部弱校十六中在2019年下学期开始了一场华丽的蝶变:“一日七常规”“主题教研”“成长课程”等十四中的核心“秘诀”被不折不扣地带到了十六中落地。除了成功经验的“移植”,更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分层盘活的教师专业发展等创新发展策略也在十六中得到了生发。
派遣一位名校长,带领了一所学校的崛起。
选派西部传统名校八中的业务骨干和优秀班主任团队,到相对薄弱的民族中学示范引领,建立起比学赶帮超的“擂台赛”机制,种子撒在一年级,花开整个民族中学,“鲇鱼效应”预期呈现。
播下几粒种子,激发了一所学校的潜力。
这些只是2019年沧州市出台的西部优质校带动东部薄弱校的缩影。作为招生秩序的延伸,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沧州市打出了一套促进主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组合拳:中心城区实施“3+5+5”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做优新建校、加强校长交流。
“啃下硬骨头的破冰式改革过后,必须是系统化、整体化的配套式改革,否则改革会开倒车,不可持续。”李树杰认为。
为了打好这场质量提升攻坚战,沧州坚持问题导向,探讨真问题、拿出真举措——
针对“资源不足”,沧州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主城区2019—2021年学校布局和规划,3年内主城区建设各类学校18所,增加3.24万个学位。强力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治理,仅新华区、运河区就回收幼儿园28所,并将其逐步办成普惠园,将极大缓解入园供需矛盾。
针对“分布不均”,沧州重点推行“联合体”办学模式,建立学校考核、个体考核与“联合体”考核相结合的新机制,从2020年起,将对“联合体”学校从管理机制、干部培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效益等方面实施捆绑式考核。
针对“质量不优”,沧州加强教师和校长的选配和交流力度,在市区副校长中选配最优秀的中青年管理人才,到另外的十六中、十五中、五中、十七中等中学任校长;选派种子教师到边远乡镇任教,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
一年来,中心城区中小学多年来第一次实现了标准班额,起始年级全部消除了大班额;一年来,教育的生态悄然改变,通过名师带动、教师激励,一大批新校、弱校发展起来,一大批新教师、青年教师成长起来……
“从改革最难的硬骨头啃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这是新时代沧州教育改革的最鲜明特征。”李树杰说,下一步沧州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在抓好主城区优质均衡的基础上,启动实施“1+2+3”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县域优质均衡进程,扎实推进沧州各项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记者 禹跃昆 周洪松 特约通讯员 李树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