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军事天地

女人让战争走开 发布时间:2020-0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在中国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的410名官兵中,有18名“巾帼蓝盔”,她们分别在扫雷排爆、建筑施工、医疗援助和语言翻译等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赢得了联黎司令部、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中国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由陆军第74、75集团军和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抽调人员组建,下辖一个多功能工兵分队、一个建筑工兵分队和一个医疗分队。

  为了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让更多女性参与到维和行动中来,实现性别平等目标”的呼吁,第十八批赴黎维和部队派出了3名女兵执行排雷任务,这也是我军首次派出女子排雷作业手征战国际维和战场。

  每个晴朗的早晨,带有“UN”标识的扫雷车队驶出中国维和营区,赶赴“蓝线”雷场。作业场上,维和官兵头戴蓝盔、身着防爆服,3名女扫雷作业手——杨怡鑫、鲁艳红和张华杰的身影总是格外引人关注。

  40多公里的山路崎岖陡峭,扫雷车队要用1个半小时才能到达雷场,搬物资、设场地,男兵干的工作女兵一样不落。张华杰坦言,“选择战斗岗位,就是选择挑战自我,不会的工作可以学,不足的能力可以练,现如今我也能独当一面了。”

  2019年6月,“蓝线”附近荒芜的雷场第一次迎来女战斗员,呼啸的狂风携沙带土,炽热的山坡暑气蒸腾,加上随处可见的骷髅头警示标志和锈迹斑斑的铁丝网,让初来乍到的3名女扫雷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早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退缩。”女扫雷手鲁艳红说。

  “从训练场到真实雷场,首先要过心理关。”鲁艳红主动请缨第一批进入雷场进行勘察,亲眼目睹了率先用机械装备开辟出来的安全通道上地雷爆炸留下的弹坑和警戒线外侧裸露在地表的地雷。

  “危险让我更加小心谨慎,看见地雷更加坚定了我扫雷的决心。”鲁艳红很快适应了雷场,严格遵循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第一天进行扫雷作业就成功排出1枚以色列4号反步兵地雷。

  “我始终相信业精于勤、熟能生巧,精湛的专业技能会让我在扫雷作业中游刃有余。” 女扫雷手张华杰早早就把扫雷理论研究透彻,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联黎司令部为确保扫雷手的安全和工作效率,规定作业45分钟就要进行轮换,而张华杰轮换后依然选择头顶烈日,在下一位作业手扫雷时观察学习,听扫雷小组长的指导。日复一日,她的笔记本上记录了大量珍贵的扫雷经验和工作心得。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杨怡鑫说,手持5公斤多重的探雷器长时间探测信号源需要足够的手臂力量,她课余时间就铆在健身房“撸铁”。挖到蛇窝和毒蝎子是扫雷作业中常有的事,她就选择重新开辟通道,等蛇蝎走后再返回继续作业,丝毫不耽误扫雷进程。

  来到联黎维和任务区7个月,3名初次走上“蓝线”雷场的年轻扫雷女兵从需要小组长全程指导的新手,成长为可以独自执行任务的合格作业手,累计清排出地雷100余枚。她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优异的扫雷成绩受到联黎官员的称赞,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司令德尔·科尔少将视察中国维和部队营区时专门会见了3名扫雷女兵,并称赞说:“你们是我见过最勇敢的维和女兵!”

  在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的任务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曼苏里村,经历过2006年黎以战争摧残,许多房屋上还可以看到战争留下的枪炮弹孔。曼苏里村地处偏远,医疗条件落后,村民就医困难。

  得知情况后,中国维和部队将曼苏里村定为长期帮扶的医疗点。每周三上午9点半,医疗小分队都会准时来到村里义务巡诊,不到20平方米的候诊室常常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病人。中士巫露露是一名女护士,她总是迅速摆放好医疗仪器和药品,协助军医接诊。

  在一次接诊中,有一位听力严重受损的老太太,军医和雇员都无法通过语言交流得知病情,可当男军医想要对她进行检查时,老太太却捂着头巾一直摇头。巫露露注意到这个细节后,立即主动上前搀扶老太太到隔壁房间对她进行一对一检查,最终查明了病情,协助军医对症下药。

  老太太离开巡诊站点时,满含热泪给了巫露露一个深情的拥抱和贴面礼,嘴里说着阿拉伯语。雇员鲍勃翻译说:“她是在表达对护士巫露露的感谢。”

  除了曼苏里村,中国维和部队还定期对贾班村、辛尼亚、库雷拉等村庄进行义务巡诊。每次巡诊任务中,女护士赵竹青都会把病人的姓名、年龄、国籍、领取的药品进行详细登记并备案,方便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病人中大多数是女性,需要查看病情都由她独自与女患者接触,赵竹青服务热心细致,经常被就诊的患者邀请合影留念,备受村民喜爱。

  受战争影响,大量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他们为了躲避战争,逃难到这里,黎巴嫩出于人道主义接收了他们,但由于国家经济状况不好,救济能力有限,这些难民大都生活十分贫困。

  “阿里开灯的时候,哧哧直冒火花,吓我一跳,原来电灯没有插头,只能用两根电线直接插入插座来代替,太危险了。而其他的地方也存在类似的安全隐患,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凌乱不堪。”列兵宋艳婷回忆起第一次踏进叙利亚难民阿里家门时的情景说。

  “阿里一家7人挤在一起,寄居在当地村民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地下库房,光线昏暗,仅有的一扇窗也是破的,因为太穷,他们请不起电工。恰巧我们当时正在阿里就读的玛加迪希望学校进行人道主义工程援助。我就主动请求担任翻译,配合修理工去阿里家帮忙维修线路。”她说。

  冒着高温,宋艳婷一边翻译一边帮助整理屋子里凌乱的电线,将损坏的插座全部换成“中国制造”,临走前还赠送了灯泡、开关、电线和插座。“他们一家人都非常感激,阿里的母亲眼里闪烁着泪花,主动要求要跟我们合影留念。”

  宋艳婷是一名大学生士兵,2019年入伍后因为英语和军事素质突出,被破格选拔参加维和行动。她不仅在人道主义援助中传播了中国女军人的大爱,在国际赛场上也展示了中国女军人的风采。在联黎司令部组织的铁人三项比赛中,宋艳婷凭借超强的毅力完成了包含700米冲刺跑、20公里自行车骑行、5公里跑步和750米游泳的女子半程赛,最终夺得季军。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女军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黎巴嫩政府军军营开放日活动中,列兵陈雨薇用古筝演奏了一曲中国经典民谣《茉莉花》,在场的外军官兵和当地市民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

  一名当地女学生玛雅主动请求和陈雨薇合影,并询问能否试弹一下古筝,陈雨薇热情地邀请她到古筝前坐下,耐心地为她戴上弹奏古筝的指甲,指导玛雅弹奏时手指的弯曲弧度。玛雅在试弹后开心地说:“非常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尝试弹奏中国乐器,它的声音非常好听,我很喜欢。”

  在联黎组织的反艾滋病和性别暴力活动上,女翻译魏睿思、王甄和3名女扫雷兵表演的汉服舞蹈《礼仪之邦》精彩绝伦,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女性的柔美,赢得了在场各国观众阵阵掌声和喝彩,“为女性赢得尊重贡献了力量”。

  孙帅 彭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