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迎春时节他们最美——走近“最美铁路人”(上) 发布时间:2020-01-1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题:迎春时节他们最美——走近“最美铁路人”(上)

  新华社记者樊曦

  春运将至,又到了一年铁路人最忙的时节。

  为大力弘扬铁路人的奋斗精神,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张润秋等一批“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

  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是奋进新时代的典型。他们是迎春时节最美的人。

  旅客出行“守护人”

  在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润秋爱心服务区”十分显眼。这个“润秋”,就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南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张润秋。

  在川流不息的大厅巡视,推轮椅接送重点旅客进出站,帮助临产的孕妇,帮离家出走的孩子找父母,看护离家出走的精神病人……在张润秋的带领下,“润秋服务组”成了旅客的贴心人。去年中秋节,正在值班的张润秋收到了葛奶奶亲手做的月饼。9年前,葛奶奶的妹妹病危,当时恰逢上海世博会,北京到上海的车票“一票难求”。看到在候车室里默默落泪的葛奶奶,张润秋主动“揽活”,前后往售票口跑了十几趟,终于帮老人家买到了一张退票,并亲自送她上车。打那以后,葛奶奶就把张润秋当成了亲闺女,娘俩常常互相看望。

  从2010年成立至今,润秋服务组收到表扬信8969封、锦旗815面,相当于平均每天收到表扬信3封。张润秋对此很是感恩,“为旅客服务,就是要把旅客当亲人,把旅客的事当自家的事。这种彼此惦记的幸福感觉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川流不息的铁路网上,守护旅客出行的还有7.5万名铁警。广州铁路公安局长沙公安处刑警五大队大队长宋鹏飞就是其中一员。

  反扒16年,宋鹏飞伪装过小商贩、清洁工、摩的司机,屡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在娄底站抓小偷,小偷眼见无法逃脱,顺势拉他一起滚下站台。千钧一发,宋鹏飞一脚踹开他的手,一脚用力蹬钢轨,双手抱住小偷的腰,用尽全力从车底滚了出来。

  有人问他,“抓个小偷,干嘛这么拼命?”宋鹏飞回答,“我不只是在抓小偷,更是在守护旅客的安全和老百姓对中国铁路的信任。”

  安全行车“铁卫士”

  铁轨不好,列车难跑。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公司百色工务段线路维修工长汪伯华就是守护铁轨的“卫士”。工作21年来,他先后将6个落后工区变成先进班组,被工友们誉为“神奇工长”。

  汪伯华守护的南昆线,穿山越河、高堤深堑,自然灾害多发,养护难度特别大,每整治1公里线路,至少要弯腰1000次。高温酷暑,汪伯华跪在60摄氏度的铁轨上查线路平顺,膝盖上烫起了泡,留下一片老茧;天降暴雨,他一身泥水,但越是山洪易发、危石易落的地段,他越不放过。

  2006年7月以来,汪伯华先后担任岩龙、田丁等多条线路工区工长。这些线路质量排名全段倒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工区,在他的带领下,不出3个月,都变成了先进工区。“只要我们在,线路安全这个阵地就永远不会丢!”汪伯华说。

  检车员也是旅客安全出行的“把关人”。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质检员黄望明在检车岗位工作了30年,发现并消除上万起故障和隐患。

  黄望明检过的18种客车车型,都像他的老伙计,从检车锤的敲击声,就能辨别“伙计们”的脾气与身体。2010年4月的一天,黄望明对2614次旅客列车进行质量把关,检查到第4辆客车转向架,他感觉敲击声不对劲。拿着手电筒钻到车底,黄望明发现,内侧横梁一道极其细微的颜色变化痕迹,刮掉表面铁锈,居然是一条长约150毫米的横向裂纹。黄望明敏感地意识到,这类隐患可能在其它同型客车上也会存在。随后,他带着同事们对同型客车全面排查,一周内又消灭了20多起同类隐患。

  “检车锤,一头平,一头尖。平的这头,提醒我脚踏实地;尖的那头,告诉我刻苦钻研。让每一辆客车安全健康奔跑,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满足。”黄望明说。

  列车大脑“数据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牵引普速列车的火车头上,有个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俗称“黑匣子”,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的“大脑”。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锦州电务段车载信号工刘博就是守护列车大脑的“数据侠”。

  刘博曾是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机车信号项目总冠军,有着17年设备检修“零故障”、机车检测“零违章”、数据维护“零差错”的成绩单。2009年,“黑匣子”频繁发生单机运行故障,甚至导致途中停车,只能频频返厂维修。为了保安全、降成本,刘博调取2300多个机车运行文件,对比分析190多万条数据,三个多月后终于找到病灶,并制定出DALLAS芯片人工写入空数据方案,彻底消除故障,被全局推广。

  2018年,沈阳局大幅优化货车径路,需要同步更新“黑匣子”车载模式和数据。作为管内数据换装第一责任人,刘博担当了“沈西—锦州—山海关”第一列试验货车的添乘任务。这趟任务近30个小时,车行不足一半,刘博的腰脱病就犯了,下半身锥刺般疼痛。司机劝他下车就医,可刘博怕错过试验数据,愣是咬牙坚持。

  当任务圆满完成时,刘博全身僵硬,从机车到出站口的300米距离,整整挪了半个小时。同事心疼地说:“你何苦这么拼!”刘博一笑:“这样拼搏的人生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