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军事天地

停不下、闲不住、击不垮!他是"东风快递员"谭清泉 发布时间:2020-01-09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1月8日消息(辛培虎 朱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身为战略军种的一员,能够继续在导弹战位奋斗,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近日,某旅高级工程师谭清泉收到喜讯:他向上级提交的超期服役申请获批通过,已服役43年的他,将继续在火箭军方阵追寻自己数十年不变的强军理想。

  1956年出生的谭清泉今年已经迈入64岁的门槛,他始终胸怀对党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刻苦钻研导弹技术,关键时刻勇挑重担。

  2011年,谭清泉身患癌症后依然坚守战位、忘我工作,为战略导弹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中央军委授予“砺剑先锋”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八一勋章”候选人、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2019年9月25日,谭清泉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并赴母校火箭军工程大学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传递火炬。

  “火箭兵的价值只有在发射场才能体现。”在发射三营,谭清泉面对前来座谈的基层官兵动情地说。2014年,发射三营首次受命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此次参射官兵全无发射经验,武器装备又是采用超期服役的老弹体。为确保万无一失,谭清泉主动请缨担任技术总把关,与官兵在山沟阵地并肩奋战了一百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分秒不差将导弹送抵青天。

  在该旅,无人不是谭清泉的战友,无人不是谭清泉的学生。“几十年来,谭总没有缺席过一次大项任务。”与谭清泉共事20余年的发射四营一级军士长杨著贤说,无论是住院疗养还是探亲休假,只要有任务,谭清泉总会立马赶回战场。

  此言不虚。2018年9月,在火箭军某战略指挥演练任务准备中,谭清泉推迟休假,以62岁的高龄第7次担任技术总把关,连续数月多次奔波在训练阵地、中心库和发射场,与年轻官兵一起在白天阴雨连绵、晚上呵气成冰的晋北高原紧张快干,打出了某型导弹“4个首次”“6个之最”的辉煌战果。

  任务结束归队,全体官兵喜不胜收,谭清泉却默默走到幕后,带领参射官兵加班加点展开检讨式总结、梳理任务经验。妻子石一艾好不容易盼到任务结束,希望谭清泉能够好好休息,却又看到让她“失望”的丈夫,好几次恨不得冲进办公室“揪”他回家。

  “工作之余,总要顾顾家……”每逢夫妻二人独处时,石一艾总会小心翼翼地给丈夫提“意见”。其实,她心里早就知道,再怎么唠叨,谭清泉都放不下自己心爱的阵地、导弹。

  2016年春节前夕,花甲之年的谭清泉达到服役年限。是卸下重负好好调养身体享受天伦之乐,还是继续在大山里坚守苦熬发挥余热?谭清泉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瞒着家人向组织提交了延迟退休报告。得到批准后,他正琢磨着如何向家人解释,石一艾却主动帮他解了围:“你那点心思我早猜透了,我继续陪着你守大山吧!”

  不仅是自己的妻子,各级领导对谭清泉与大山之间的感情也是“又爱又恨”。自他因肺癌做完手术后,旅领导接到急难险重的任务总会默契地故意向谭清泉“隐瞒”,他却总能旁敲侧击嗅出“战味”,甩开膀子就要上阵。

  是年9月,该旅接到命令要千里机动参加火箭军红蓝对抗演练。谭清泉强烈要求随队征战,时任旅长敖宝哭笑不得:“谭总,这是野外实兵对抗,您这身板真的受不了!”

  几番推挽,谭清泉终于答应留下“守家”。然而他不甘寂寞,大部队前脚出门,他后脚就将留守的技术骨干集合在一起,带着高级士官和技术干部搞起了专业技术讲座。

  “只有在基层,我才能感到生命的饱满;只有不停奋斗,我才能感到时光的意义。”40多年来,谭清泉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扎根基层,牢牢地铆在阵地。2017年,他所在基地技术室落编,火箭军明确可以超配1名高工用于安排他工作,他却婉拒了照顾,埋头钻进了阵地山沟。

  停不下、闲不住、击不垮,这是官兵给谭清泉的最新评价——超期服役的3年中,他比以往更加拼命卖力,阵地装备整修、战斗弹交接、实弹发射……座座青山、个个战位都留下了他稳重矫健的脚印。官兵常常能看到谭清泉一边就着凉水吃药、一边揉着肚子在山间缓缓穿行的身影。

  “我们知道,谭总就是想把自己的技术都传下去,为部队建设再多出一份力。”旅技术室工程师杨正伟是谭清泉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他告诉笔者,近几年谭清泉频繁往返于导弹阵地、生产厂家、技术室之间,和技术骨干一起对导弹武器各系统性能状况、历次任务中发生的故障、可能影响发射进程的参数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特情宝典”又厚实了几分。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谭清泉说。去年4月,他受邀为家乡的数千名学子开办国防教育讲座,感动无数师生。祖辈父辈都是军人的高中生宗亮当即表示,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争取早日成为像谭清泉一样的军人。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走进该旅,与笔者亲切交谈的谭清泉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很难想象他是一位身患重症的老人。采访结束后不久,他便接到消息匆匆赶往了弹体转运现场。看着远去的身影,笔者脑中仿佛看见了43年前那个满怀激情热血,匆匆走进导弹方阵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