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旅游环保

候鸟鸳鸯缘何“留宿”北京 发布时间:2020-01-05 来源:光明日报

  【生态话题】 

  光明日报记者 徐谭

  鸳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爱情鸟,因其形态优雅、羽色华丽,深受人们喜爱。在北京市民的记忆里,鸳鸯通常只在春秋迁徙季和夏季繁殖季现身。眼下正值寒冬,仍有不少鸳鸯活跃在市区公园尚未封冻的水域。在它们明艳羽饰的点染下,古城的柔波中平添了几分生机和野趣。

  它们从哪儿来,靠什么生存?是什么吸引着它们“留宿”北京?如何让北京留住更多的鸳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北京冬日里的这些美丽之鸟,并积极投身于保护行动中,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

  1.北京城区的鸳鸯越来越多  

  北京有多少只鸳鸯?日前,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公布的城区冬季同步调查结果为509只。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鸳鸯仍是老北京人眼中的罕见旅鸟,只在迁徙途中路过北京,并不作长时间停留。此后,北京地区开始有少量鸳鸯繁殖和越冬的记录。北京师范大学鸟类专家赵欣如回忆,2004年夏天,他在北京怀沙河、怀九河地区科考时曾发现鸳鸯的繁殖种群。那时,鸳鸯在北京城区尚不多见。

  “最近几年,北京城区的鸳鸯数量越来越多了,而且一年四季都能见到。”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体系建设与管理科科长史洋告诉记者,有一部分鸳鸯结束越冬后并不迁徙,似乎已成为留鸟。

  据记者了解,自2009年起,北京动物园“野生鸳鸯保护项目”团队在城市公园和郊区河湖累计野化放飞人工育幼的鸳鸯300余只,实现了野外顺利存活并成功繁殖后代,有效壮大了北京本地野生鸳鸯种群。

  2.候鸟“留宿”是对北京的“颁赏”  

  鸳鸯为什么选择“留宿”北京?赵欣如指出,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为鸳鸯这类树栖游禽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北京是因水而兴的城市,著名的‘燕京八景’有一半是湿地景观。散布于北京城中的河湖湿地,为鸳鸯提供了白天游弋、取食的场所,市区公园和古代园林里的高大树木,则成为鸳鸯绝佳的隐蔽空间。”此外,鸳鸯属杂食性鸟类,繁殖季以昆虫、小鱼虾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春秋季主要以青草、嫩叶、浆果等为食。“尽管冬季野外食物匮乏,但城市公园定期人工投喂以及不封冻水域里的动植物,都为鸳鸯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过冬口粮。”赵欣如说。

  史洋认为,部分公园水域不结冰也是鸳鸯“留宿”北京的重要原因。记者日前走访发现,玉渊潭公园樱花湖边有人工喷泉扰动湖面不致封冻,北海公园北门闸口的急流泄入北海后在一定范围内仍未结冰……几处水域均有数量可观的鸳鸯扎堆活动。“鸳鸯是反映生态环境优劣的‘指示计’,它们的居所必须要有清澈的水源,也要有丰饶的森林。美丽之鸟选择北京,是对这座城市的‘颁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闻丞博士评价。

  3.“居大不易”的濒危之鸟  

  虽然北京城区一年四季都能见到鸳鸯,但北京市民或许想象不到,生活在身边的美丽鸳鸯曾面临灭绝的风险,而且即使现在,也是“居大不易”,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北京是全国最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在南水北调工程和各类保护水资源措施落地前,“十库九旱”的景象就真实发生过。“湿地退化,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一度威胁着北京地区鸳鸯的生存。”赵欣如指出。

  “住房”是繁殖季鸳鸯在北京遭遇的一大难题。据史洋介绍,鸳鸯筑巢偏爱树洞,北京市区公园中,不少老树古树都有洞,成为繁殖季鸳鸯的首选。“然而,出于保护古树名木和游人安全的考虑,不少树洞被填充封闭,而现有人工巢箱的数量又难以满足鸳鸯的需求,以致发生鸳鸯为抢夺巢箱打架的事件。”

  “有时,城市湿地建设中并未充分考虑到鸳鸯的生活习性,将河湖滩地作了硬化处理。一方面,造成鸳鸯无处歇脚;另一方面,鸳鸯幼鸟在河道中受到硬化堤岸阻挡不易上岸,遇到天敌时难以及时躲避。”闻丞告诉记者。

  人们通常认为鸳鸯在水中活动觅食,但陆生植物其实也是鸳鸯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闻丞认为,城市植被种类单一可能引发鸳鸯的“粮食危机”。

  4.野生鸳鸯保护在行动  

  目前,我国已将鸳鸯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物种。在业内专家看来,尽管鸳鸯目前尚未达到极度濒危的状态,但人们有责任让这样的物种生存、繁衍、发展。

  “鸳鸯保护项目,不仅仅要保护鸳鸯这一个物种,也要保护适合鸳鸯及其他野生鸟类的栖息环境,这对于维系整个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动物园重点实验室崔多英博士指出。据他介绍,北京动物园实施的鸳鸯迁地保护工作正在帮助壮大野生鸳鸯种群,使其脱离濒危处境。

  “考虑到在人口密集的城区很难划定大片栖息地,北京市正在计划为某些物种划定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如果发现有确定的鸳鸯聚集地,会考虑纳入相关规划。”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志明表示。

  对伤病个体进行救护,也为北京鸳鸯增设了一道安全保障。据悉,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自2006年以来已成功救护138只鸳鸯,其中127只放归野外。但负责主持鸳鸯科学调查项目的史洋坦言:“针对北京地区鸳鸯的科学调查近两年才刚刚起步,繁殖习性、种群分布、迁徙路线等科研数据的匮乏,仍是目前鸳鸯保护工作开展的现实制约因素。”为此,他呼吁广大市民能积极参与到鸳鸯保护工作中来,包括加入科学调查项目、参与野外放归、协助悬挂人工巢箱等——“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生态的守护者,都应该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一个人、鸳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