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逐梦践行

南京发布“创新一号文”3.0版:把创新刻在城市首页上 发布时间:2020-0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月2日电(魏薇)1月2日,2020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19年创新名城建设成就,对2020年创新名城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提供强大支撑。会议中,江苏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讲话并发布2020年南京市委一号文件。

  回望2019:南京创新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近46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PCT专利申请量增长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9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增长150%。一组数字,彰显南京城市创新指数和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攀升的铿锵足迹。

  “新年第一会”上,张敬华用“七个新高”,总结一年来南京创新发展取得的扎实成绩。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韩立明用了爆发式增长、靶向化聚才、硬核型创新、制度性变革、综合性效应五个关键词回望了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成就。

  创新是南京的头等大事,连续三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创新名城建设大会,连续三年制定出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市委一号文件,南京始终把创新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位置,为聚力创新立起了“风向标”、明确了“指挥棒”。如今,创新已深深镌刻在南京首页上,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标识和共同追求。


  打拼2020:排出时间表,让创新发展走深走实

  张敬华指出,在接下来的2020年,南京要在高企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等六大指标上按下“快进键”。他说,创新路上,高校院所是最宝贵的智慧源泉;科技企业是最核心的市场力量;新研机构是最有效的转化渠道;各方人才是最有力的资源支撑;金融创投是最重要的资本活水;部门板块是最直接的责任主体。各级各部门要把支持创新、服务创新摆在优先位置、作为工作常态,助力创新创意破茧成蝶、中小企业拔节成长、骨干企业鲲鹏展翅。

  创新的事业,需要共同的打拼。会上,南京明确2020年六项任务,排出时间表,画好施工图,让创新发展走深走实:

  企业培育要“枝繁叶茂”。持续种好移栽大树、育苗造林、老树发新芽“三棵树”,实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计划,壮大科创板优质上市企业后备队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增100家左右的独角兽、瞪羚企业,打造生机勃勃的科创企业森林和高端产业集群。

  战略平台要“抢占塔尖”。更加注重“从0到1”的创新,统筹学科力量、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机制创新,加快“一室一中心”建设,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京,攀登科学高峰、强化策源功能。

  园区改革要“脱胎换骨”。全面深化高新园区“1+N”管理体制改革,大刀阔斧“去行政化”,推行企业化运行、人员市场化聘用,优化都市型高新园区发展路径,建设充满朝气活力的创新发展主阵地。高标准新增建设3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统筹科技研发、商务金融、创意文化、生态宜居功能,拓展创新创业活力空间。

  开放创新要“深耕全球”。务实推进“生根出访”工作,继续办好第二届南京创新周,实体化运营海外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等一批国际化合作平台,不断提升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全面彰显自贸区南京片区的开放优势和创新特色,确保自贸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增企业1万家。

  科技金融要“融合衔接”。更加注重打造全方位全周期金融支持链,更好发挥创投集团主平台作用,切实增强南京资本市场学院等功能,引导形成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推动金融资源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先进制造业等创新领域的投放,新设超千亿元的创投基金群,科技银行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00亿元。

  创新治理要“系统提升”。成立市委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打造一流生态为目标的全面创新。设立创新产品推广等专门协调机构,加快创新产品应用示范,逐步增加政府项目中使用创新产品的比重。

  多元支撑:优化创新生态奏响创新最强音

  在今年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里,更有不少政策举措全国首创、全国领先。今年,南京继续真金白银投创新、深化改革促创新。张敬华说,2020年的“创新一号文”,产业指向更鲜明、机制支撑更完备、前瞻探索更积极、政策供给更精准,努力构建最好最优的创新生态支撑体系。

  在校地融合上,全面启动“百校对接计划”,三年内从各板块选派100名科技专员,驻点对接全国100所重点高校院所,精准抓实产学研深度合作。

  在企业支持上,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对高企中新增的规上企业,其三年内每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的50%给予返还;坚持“一企一策”,更大力度孵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一号文件还明确,布局建设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平台应用场景,建立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行政容错免责机制。

  在人才保障上,除继续实行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补政策之外,今年还赋予企业更大的人才举荐权,加大对产业紧缺外籍高端人才的奖补力度;同时,加快增加人才住房实物供给。

  在产业链培育上,对各板块聚焦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给予土地、资金等“一区一策”支持;对企业在产业链薄弱环节上的技术装备投入,进一步加大奖补力度。

  在金融服务上,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建立孵化创投主体的新型孵化器;探索设立跨境股权投资基金。在知识产权上,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投资子基金,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和纠纷应对援助机制。

  “南京要发展,必须抓创新;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数十年也应如此。”张敬华说,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生态的竞争,必须在优化创新生态上久久为功、持续突破,确保南京始终保持创新资源集聚汇聚的“强劲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