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文艺博览

点赞沈从文的“朋友圈” 发布时间:2019-12-30 来源:光明网 解放日报

  作者:黎晓阳

  读沈从文的作品,你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从《边城》《长河》中,我们确证了小说也能像“田园牧歌”般舒缓而悠长;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则可感受到对艺术和美学的研究同样需要细致求索和严谨考证;而从《湘行散记》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位小说家丰富浪漫的内心与深沉的爱。

  沈从文留存于后世的不仅仅是对浮华都市的厌弃和对自然乡村的向往,他更向大众展示了一个质朴灵魂至情至性的品格和淳厚平和的特质,沈从文由此也收获了广博而持久的爱情与友情。通过这本《友朋从文》,我们得以梳理沈从文与友人的相交往事。无论是与诗文名流、美学大师或是馆藏工作者,他都秉持着温和亲切的态度,而这些因为文学创作和旅居他乡而结识的良师益友,也成为理解和感受沈从文人生的重要坐标和佐证素材。

  作为青年时便以《边城》等小说享誉文坛的作家,沈从文的交往对象显然无法脱离当时诗文圈的名流大家。他与徐志摩的交往便是典型。初识时,沈从文还寂寂无名,徐志摩却已是名声显赫的新派诗人,不过两人一见面便十分融洽,徐志摩立即为沈从文朗诵了刚写的诗作,甚至还直接拿出林徽因从美国写来的长信,请沈从文解读其中的真诚情愫。沈从文也被这份信任和热情所感动,非常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文学态度和创作感受。两人因此结缘,沈从文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徐志摩也乐于与沈从文分享他在婚姻和文学上的诸多感受。

  两人在晚年的回忆中,也都提到了互相留下的深刻印象。徐志摩一直很欣赏沈从文的诗意文笔和勤奋习惯,不断在文艺界引荐他和他的作品。沈从文则理解这位被外人误读为“花花公子”的前辈,其实有着极为淳厚朴实的性格和坦荡胸怀。两人在生前便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来往。徐志摩去世后,沈从文也通过文字和访谈,多次表达对徐志摩的追忆和崇敬。

  说到徐沈二人的交往,则不得不提到学人林宰平。正是林宰平通过作品认识沈从文并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才将其引荐给徐志摩。这段缘分由散文《遥夜》开启。初读此文,正在北京大学兼职任教的林宰平感慨万千,他对当时的世风乱象也心怀忧思,这篇连载散文仿佛将他的心声复述了出来。林宰平最初将此文作者当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大学生,立即写了一篇时论发表出来,两人通过报纸上的公开对话迅速热络,很快相约见面。第一次便长谈了4个小时,林宰平的博学和严谨令沈从文折服。而在得知沈从文当时的困境后,一向热情仗义的林宰平又主动张罗起沈从文的工作。

  除此之外,杨振声、李霖灿、朱光潜等前辈也都给予过沈从文不少的帮助。有了这些当时已被学界公认名家的提携,沈从文也崭露头角,以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赞誉。

  《友朋从文》书中还记载了沈从文与林徽因、彭子冈两位异性友人的交往。他和林徽因的结识源于徐志摩的介绍,结识后则时常就文学话题互相交流。两人年龄相仿,在熟识之后,林徽因也把这位大两岁的哥哥当作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在书信中坦陈心声、寻求指导,而沈从文在遭遇感情问题时,也总是向林徽因倾诉痛苦,请她从女性的角度给予解析和安慰。因为有着徐志摩的铺垫,两人的交心则多了一份默契和敏锐。

  不仅如此,因为当时的纷乱局势,沈从文与林徽因、梁思成相伴一同迁移到昆明。相比不食人间烟火的林徽因夫妇,自诩为“乡下农人”的沈从文显然有着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他帮助林徽因一家解决吃住问题,为他们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更多的协助。这份善意在随后的风波中收到了回报,梁林二人也帮助沈从文度过了他的艰难时期,让他在清华园中休养并恢复了健康。

  而他与彭子冈的交往则始于一次报道,当时还是记者的彭子冈采访了沈从文,完成了《沈从文在北平》一文并发表,两人由此相识并成为好友,这份友谊一直保持到晚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彭子冈是抗战后方新闻界记者“四大名旦”之一,她的写作才能和新闻素养也得到了沈从文的高度赞赏。在沈从文的鼓励下,彭子冈也尝试着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而在困难时期,他与彭子冈两家人彼此鼓励、共渡难关,这份友情如同长夜的点点亮光,陪伴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坚持到了最后。

  能得到女性友人的信任和善意,除了沈从文自身品格上的高洁朴实,也许还有着他对女性的理解和悲悯。无论是《边城》中对“翠翠”的生动描写,还是《湘行散记》《萧萧》中对女性命运的深切体察,沈从文都体现出了作为小说作者的宽仁博大,也让他的作品比起鲁迅来,更多了些细腻温情。

  可以说,沈从文能从一位乡下书生顺利成长,直至成为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文学大家,除了一路上名流大家们的提携外,夫人张兆和及其家族“亲友团”的支持帮助也功不可没。《友朋从文》只提及了沈从文与妻弟张宗和的相处,但他与夫人亲友们的交往远不止于此。

  沈从文与张兆和相识于课堂,随后沈从文展开了漫长的情书攻势,张兆和曾拿着厚厚的情书去找校长胡适告状,却未能“申诉”成功。之后,沈从文更是直接追到了张兆和的家中,最终获得张父的许可,收获了这份感情。

  在成婚后的岁月中,张兆和及身后的书香世家给予了沈从文许多的帮助和陪伴。其父张武龄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母亲则是昆曲研究家,家庭早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其姐张允和一向赏识这位才华不凡的妹夫,在恋爱时便多次暗中助力,婚后也不断提携帮助。

  除此之外,从昆曲名家顾传玠、汉学家傅汉斯,到缔造汉语拼音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家四姐妹”的夫君全都是文化界的名人,在当时已是拥有“顶级流量”的文化“明星”。这份底气给了沈从文全心投入文学创作的勇气,也为他实现内心的理想抱负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尽管身处名门望族,但沈从文却从未放弃自身淳朴温纯的品性,无论是对张宗和这位命运多舛的妻弟,还是对身边的普通友人,他都从未区别对待。他的赤诚坦荡得到了友人们的认可,从而收获了大量的信任和支持;而这些在波折命运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故事,也成为文学史上被众人传诵的佳话。(黎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