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兰州12月18日电(记者宋喜群、见习记者王冰雅)12月18日上午,由甘肃简牍博物馆和新华网甘肃频道共同主办的《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成果发布会在甘肃兰州举行。《悬泉汉简》和《玉门关汉简》是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最新重大成果,将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研究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在纸张未发明及未广泛使用前,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片、木片等材质上,用丝、麻等编制成册,并称其为简牍。近日,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合作整理完成的《悬泉汉简》,以及由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其他兄弟单位合作整理完成的《玉门关汉简》已由中西书局出版发行。这些专著的整理出版,是甘肃简牍博物馆近年来继《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等学术成果之后的最新重大成果。
此次出版发行的《悬泉汉简(壹)》中,前言部分记录了悬泉遗址和悬泉汉简发现发掘与整理研究的全过程,后面列表附有相关的尺寸年代质地等信息,为学术界研究两汉、西北、丝绸之路等专题提供了高水准的原始材料。
据悉,全部悬泉汉简拟分八卷在未来3至5年内全部出版,每卷收简2300枚左右,彩色原图和红外图版同时呈现,释文和其他信息紧随其后。彩色图片呈现原简的原色原貌,红外图片呈现原简文字的清晰度,再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实时记录。
《玉门关汉简》收录历年来敦煌地区各烽隧遗址出土并且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馆的全部汉晋简牍729枚(有晋简2枚),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门关遗址发掘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悬泉置遗址采集的悬泉汉简57枚、1990年以来在其他各烽隧遗址采集的零星汉简79枚,均属首次公布。另外212枚虽在此前已有发表,但经过此次重新整理,图版更清晰、释文更准确。书后另附“相关简号对照表及尺寸规格”和“1998年玉门关遗址发掘简报”,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玉门关汉简》的整理出版对研究敦煌郡、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1992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发掘的悬泉置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悬泉置遗址出土汉简23000余枚,其他各类遗物6000余件以及各类陶器残片30000余件。其简牍文书是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实时记录,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别是邮驿交通、民族社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至为重要,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9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