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励志敬业

中国退役军人丨谢彬蓉:绽放在大凉山上的军中绿花 发布时间:2019-12-15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12月14日消息(记者杨鸿 朱东阳 胡铖铖)谢彬蓉,1971年出生,1993年入伍,技术七级,大校军衔,2013年自主择业。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自2014年起,她把一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融进脱贫攻坚事业中,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支教至今,为山区孩子送去了知识和力量。

  冬日黎明,大凉山深处,海拔3000多米的扎甘洛村白雾弥漫,潮湿阴冷。天还没亮,谢彬蓉就已洗漱完毕,在厨房开始忙碌。她要赶在学生到校之前,把午饭提前做出来。这样日复一日的支教生活,她已经在大凉山度过了6年。

  谢彬蓉曾是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西北大漠戈壁深处服役20年。按说,解甲归来已经人到中年,应该好好享受在重庆老家与家人相伴的日子,可是,她却选择了只身来到大凉山支教。 

  谢彬蓉:“我父亲讲过当年红军经过彝区的时候,刘伯承元帅和小叶丹歃血为盟,成为了一段历史佳话。我记得走的时候刘伯承元帅还说了一句,‘我们走了还会回来的,要帮助你们过上好日子。’这个让我印象特别深。想到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自主择业回来之后,我更应该回报人民。”

  2014年初,谢彬蓉来到了西昌市的一所民办彝族学校。起初,她打算完成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就离开,没想到,首个学期期末,她被交换到条件较好的乡中心学校监考时发现,竟然有许多学生试卷有多道题答不上来,有的学生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

  谢彬蓉:“我当时站在教师的监考台上思考,在心里说我要留下来,没有跟家人商量,我这样做了决定。”

  那一刻,谢彬蓉决定不仅要留下来,还要求到师资最匮乏的大山深处去。2015年,她来到了美姑县的扎甘洛村教学点。美姑是国家级贫困县,刚来时,村里不通公路,第一天报到时,刚刚下完雨,上山的机耕道泥泞难行,险象环生,不仅有许多急转弯和数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塌方路段还不时有石头从山上掉落下来。

  谢彬蓉:“书记下去接我的,当时是面包车,我一直抓着顶上的扶手,下面是数百丈的悬崖,非常恐怖。我就在路上问他:‘书记,从咱们村里走到山下要多长时间?’他说:‘我们走可能要走五六个小时,你可能要走八九个小时。’”

  扎甘洛村是一个彝族村寨,只有45户200多名村民。当时的教学点是一间土坯房,只有她一个老师。她住的另一间土坯房既是宿舍,又是办公室,还是厨房,偶尔还会有毒蛇和老鼠出没。

  谢彬蓉:“最开始是老鼠,搞得我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当时我就把我的登山棍、树棍都放在我的床头,它有点儿响动,我就打我的床,后来没办法了,我就把荞麦粉放在门外,我心里说老鼠去外面吃,各种办法都想了。”

  起初,她整夜开着灯都不敢睡去,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这时,村民们以为她肯定要离开了,就连村支书吉克古口也很担心。

  吉克古口:“以前谢老师没有来之前,我们彝族老师到这里来,待了一年就走了,(这些年)换了18个老师。”

  可是,谢彬蓉还是坚定地留了下来。当时,学校只有六年级10个孩子,于是,她白天上课,傍晚挨家挨户走访劝学,把放羊喂猪的孩子一个个拉回课堂。

  在教孩子们学知识的同时,谢彬蓉还为每个学生购买脸盆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再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晚上,在教学点小小的坝子上,她还把自己通过视频学到的彝族达体舞教给乡亲们。

  冬去春来,谢彬蓉已经在大凉山支教六个年头。这六年里,丈夫在重庆,女儿在上海,每年除了寒暑假之外,一家三口大部分时间分居三地。虽然与家人聚少离多,谢彬蓉却并没有感到孤独,因为,她把这里的彝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次,谢彬蓉背着一名全身长满红斑、膝盖疼得无法走路的孩子回家,孩子不经意间叫了她一声“阿嫫”(彝语:妈妈),让谢彬蓉顿时泪如雨下,抱着孩子久久没有松开,内心充满了满足和感动。

  班上的学生吉克古西的姐姐曾经也是谢彬蓉的学生,如今她已经去成都读书,吉克古西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吉克古西:“谢老师教了我们这么多年,谢老师辛苦了,谢老师我爱你。”

  谢彬蓉在大凉山支教的故事流传开来以后,许多媒体前去采访,有的还邀请她和山里的孩子来到大都市,走进演播厅。不过,鲜花和掌声过后,她依旧回到大凉山,继续坚守,为山里的孩子培育着明天的希望。

  夕阳西下,谢彬蓉带着放学的孩子们唱起了《打靶归来》这首难忘的军歌。如今,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各个村寨,一栋栋彝家新寨拔地而起,大凉山每天都在发生新变化,这一切,更加坚定了谢彬蓉退役人生的支教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