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6日8时16分30秒,在经过14小时34分钟的安全运行后,从长沙开往北京的Z2次旅客列车——“毛泽东号”机车平稳地停靠在北京西站1站台,这趟行程的完成也标志着“毛泽东号”机车实现了安全走行1100万公里的新纪录。
停靠在站台那一刻,“毛泽东号”机车第十三任司机长王振强紧握着闸把的手心激动地出了汗。下车后,他以一个敬礼汇报了时隔3年9个月后“毛泽东号”又一个新纪录的诞生。
110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275圈,“毛泽东号”机车用时73年完成了这一壮举。
巧合的是,2005年9月16日,在“毛泽东号”实现安全走行800万公里时,王振强当时就站在“毛泽东号”机车旁。而那次,是王振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号”机车——一台东风4D型1893号内燃机车。
鲜艳的大红花衬托着巨型的毛泽东主席金色头像车徽,熠熠生辉。一刹那,王振强被深深震撼到了,情绪翻腾,心生疑惑,“这是一台什么样的机车?怎么会有这样的机车?什么样的司机才能开这台机车?”
通过询问,王振强了解到担任“毛泽东号”机车司机的条件:选拔严格,思想品德、技术业务都是高标准、严要求。
3年后,已经取得单独司机资格的王振强如愿进入到“毛泽东号”机组,跟随师傅、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历程。
1946年10月30日,“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奋勇支前,屡建奇功。1949年3月,“毛泽东号”机车奉命随解放大军南下入关,正式落户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丰台机务段。
“开领袖车,做领军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号”始终驰骋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端,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国家需要的每个关键时期,积极参与抢运,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践行着“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的“毛泽东号”精神。
73年来,“毛泽东号”先后跨越蒸汽、内燃、电力3个动力时代,经历5次机车换型,见证着中国铁路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73年来,先后共有13任司机长、184名机组成员服务于“毛泽东号”,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的基本经验。
2014年7月1日,“毛泽东号”机车开始担当旅客列车牵引任务,从此结束长达68年牵引货运列车的历史。同年12月25日,在毛泽东主席诞辰纪念日前一天,“毛泽东号”第五次换型为HXD3D—1893号机车,将红色列车开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故乡——长沙。
就是在那段时期,时任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如何把货车机车开得跟客车机车一样平稳,成了刘钰峰心头紧绷的弦。“从货改客,在操作方式上是两个理念。”刘钰峰表示,货车载重5000吨,一脚油门踩到底,凭借的是冲劲,而客车首先要考虑乘客的安全,讲究平稳。
为了掌握好客车运行的“平稳度”,刘钰峰带领机车组一点一点尝试。“我们一格一格推动手柄,尝试平稳操纵。在线路上一遍一遍测试、分析、验证,哪里需要提手柄,哪里需要回手柄,不断总结规律。”刘钰峰回忆道。
就这样,从7月到12月,刘钰峰几乎一直坚守在北京与阜阳之间的客运线路上,最终带领机车组总结出一套《安全行车提示手册》。
在12月“毛泽东号”第五次换型以及新线路开行后,刘钰峰带领机车组再次投入到全新的经验摸索和规律总结中。6个月后,一册《“毛泽东号”担当旅客列车平稳节能操纵方法》出炉。
在手册中,一套适用于HXD3D型机车的平稳节能操纵“五字”方针被总结出来:“列车启动时把握一个‘稳’字;提、回手柄时把握一个‘缓’字;牵引列车时把握一个‘明’字;列车制动时把握一个‘精’字;工作细节把握一个‘省’字。”
“从货改客”的攻坚战,同样也给王振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间不大的屋子,几条长桌拼在一起,铺上将近两米的线路图,我们机车组所有人就趴在桌子上学习线路图。”王振强说,那时每个人都绷着一个弦,必须确保乘客绝对安全。
通常,机车组都没有意识去吃饭休息。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王振强和师傅刘钰峰就直接睡在桌子上,醒了接着学习。
“一定要把线路学明白,每个细节都要记在脑子里。”王振强说,这是“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共同目标。
其实,这只是“毛泽东号”诞生73年来无数奋斗瞬间中的一个。73年时光,包括13任司机长在内的184位机组成员,他们每个人都将责任意识和荣誉精神恪守心间。
在“毛泽东号”机车展室,存有一份第七任司机长陈福汉的工作日记。
其中一页这样写到,“在徐州,今年遇上了数十年不遇的鹅毛大雪和寒流,调车场、线路、道架、厂房,堆满了积雪,这给铁路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铁路运输面临堵塞的危险。小组的同志们,背诵着毛主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诗句,高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战歌,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搏斗。”
那是一段关于青春与奋斗的记忆。1973年7月到1979年8月期间,陈福汉担任“毛泽东号”第七任司机长,期间恰逢1977年1月,第一代毛泽东号蒸汽机车正式退役,换型为国产东风4型0002号内燃机车。
“蒸汽换内燃,意义太大了,当时正百废待兴,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号’机车用上我们自己制造的第一代内燃机车,这象征着中国铁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陈福汉回忆道。
从1999年到2018年,从19岁到38岁,刘钰峰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毛泽东号”。
刘钰峰清楚地记得,20年前刚进入“毛泽东号”机车组那一刻,师傅曾告诫他的第一课:“要上‘毛泽东号’车,先做‘毛泽东号’人”。
19年间,刘钰峰一直在思考“‘毛泽东号’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直到2018年12月份卸任司机长那一刻,他才忽然明白,“一名合格的‘毛泽东号’人是要踏踏实实、默默无闻,要善于学习、矢志不渝,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
19年间,刘钰峰见证了“毛泽东号”从安全运行700万公里到1000万公里的4个“百万公里”里程碑,也见证了“毛泽东号”从货运改调客运的重大时刻。
刘钰峰说,“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毛泽东号’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中。”
如今,刘钰峰已把“闸把”交接到了新任司机长王振强手中,这传承的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责任,更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毛泽东号”精神。
这种精神,是具体在驾驶室内“手不离闸把,眼不离前方,背不靠座椅,说话不对脸,吃饭不同时,沏茶不谦让”的安全值乘承诺,在1593公里的铁路线上,引领着机车组平均年龄32.2岁的15位青年践行“毛泽东号”平凡而又伟大的传奇使命。
车轮滚滚,一路前行,红色基因,薪火传承。
在“毛泽东号”诞生之初,曾流传着“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机车就开到哪里”这样一句响亮的口号。
而今,在新时代,“毛泽东号”一如既往冲锋在前,它的身影穿梭在神州大地,它的汽笛声响彻在天际云端,它的精神铭刻在历史的沧海桑田间。(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