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陇港麻风病康复村陆续迎来数十位大学生志愿者,他们都是受一场特殊婚礼触动后,专门利用暑假来为麻风病人服务。
7月15日,广西医科大学一对为麻风病人奉献12年青春的情侣——邱国献和颜循芳,在陇港麻风病康复村定下白首之约,一时引发广泛关注。新娘颜循芳说:“在这里办婚礼,就是想要让康复村成为可以见证幸福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麻风病,接纳村子和村民。”
幸福的见证
和全国许多麻风病康复村一样,陇港康复村坐落在边远深山里。虽然村中的病人都已痊愈,不再具传染性,但身体的残疾、畸形及世俗的偏见,让他们难以融入村外世界,几十年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要在这里办一场婚礼,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没有婚庆公司布置现场,没有车队迎亲,没有酒店款待亲友,邱国献和颜循芳的婚礼却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支持。
同为关爱麻风病康复者公益组织“家工作营”负责人,邱国献和颜循芳大学时一起成为志愿者,毕业后又一起留在工作营工作,培训高校青年志愿者,开展麻风病康复村社区融合,为老人们送去人文关怀。
磨合多年,俩人最终修成正果。颜循芳说:“主要是志趣相投吧,即使彼此忙于工作,也清楚对方是在做什么,可以相互理解。”
婚礼当天,曾一同工作的志愿者们从全国各地及越南赶来帮忙、道贺。“婚礼现场布置、婚宴大厨、司仪、摄影摄像,全都是志愿者帮助完成的。”邱国献说,为方便大家好好叙旧,还备了麻辣烫和各种下酒小菜。
简朴而不失隆重的婚礼,让村中23位品味了几十年人间疾苦的老人们着实热闹了一番。他们亲手制作花生糖和酸梅酒作为喜糖和礼物,为客人奉上村里土生土长的水果。村主任上台证婚,村民们戴上红花,为这对给他们带来多年关爱的新人送上祝福……
十余年坚守和收获
事实上,颜循芳、邱国献夫妇并非第一对在麻风病康复村办婚礼的志愿者夫妻。
2012年,志愿者邓继财和黄冬静在大新县雷坪镇岜关麻风病康复村举行婚礼;2014年,志愿者黄晓琳与妻子沈朝兰在陇港康复村结下白首之约……和邱国献夫妇一样,他们都是广西医科大学校友,也都是在志愿服务中萌生了爱情。
“感谢我们共同的‘家’。”志愿者们说。2001年,广西医科大学的学生们率先将关爱麻风病康复者的公益组织“家工作营”引进广西。2003级的颜循芳、2004级的邓继财和黄冬静,以及2005级的黄晓琳,都是最早几批进入麻风病康复村服务的志愿者。
“以前父母很担心我的安全。但我是一名医学生,知道康复村里的老人已经是治愈者,只不过死病菌停留在神经末梢,会不时引起发炎溃烂,需要护理,而这些伤口不带菌,更不会传染。”黄冬静用行动换来了父母的理解,逢年过节,父母都会带上慰问品一起进村看望老人。
在志愿者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家工作营”。2007年,同学们成立了“关爱联盟”,定点定期服务龙州县陇港麻风病康复村。他们还到广西各高校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招募更多志愿者参与进来。
从最开始进村需要走几个小时山路,到现在可以坐车进村;从起初担心被传染,到现在和老人们手拉着手话家常……转眼10多年,一批又一批志愿者的接力坚守,让康复村发生着点滴改变。
做一个温暖的倾听者
在康复村的服务经历,让医学生们对麻风病的了解不再局限于书本,也为他们补上了医学人文关怀这一课。
梁伦2012年第一次参加工作营,便遇到一位双腿截肢的村民不慎摔伤,鲜血直流,疼痛难忍。而梁伦当时还是大一新生,手足无措。“那一刻的焦急、惭愧和无奈,像一个烙印刻在我脑海里,激励我要成为一名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好医生。”现为广西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生的梁伦说。
“最好的志愿服务是用心陪伴。”广西医科大学“关爱联盟”指导老师梁福秋说,“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条件上的改善,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做一个温暖的倾听者,用实际行动带给他们一些支持和力量,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有尊严地在阳光下生活。”
大学毕业后,颜循芳放弃了进入医疗系统工作的机会,留任“家工作营”负责人。她感言:“在外面谈如何不歧视麻风病人,都不如到村里握住他们的手,坐下来和他们吃一顿饭来得真实。这种可触摸的被需要的感觉,这种被肯定和创造价值的认同感,让我坚定地走下去。”
和颜循芳一样,许多广西医科大学的志愿者毕业后并没有真正“离开”康复村。康复村的经历,让他们在从医道路上时刻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很多志愿者还会联络自己的工作资源继续为康复村服务。他们正用实际行动,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贡献青春和力量。(周仕兴 张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