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共筑和平之约 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 发布时间:2019-12-1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南京12月12日电(戚轩瑜)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前夕,12月11日,中国外文局2019年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会上发布了“2019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其中,《用南京声音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国际城市交流活动》案例,从百余个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2019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辛德贝格“回家”:中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26岁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面对日军的疯狂大屠杀,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庇护并救治了数以万计中国难民。他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的侵华日军暴行,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当年的中国人赞许他“见义勇为”,称他为“中国之友”。

    为了纪念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庇护数以万计难民的义举,南京市政府新闻办邀请中丹两国艺术家合力创作纪念雕像,赠与辛德贝格的家乡丹麦奥胡斯市。2019年8月31日上午,由南京市政府、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和奥胡斯市政府合作举办的“辛德贝格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马瑟里斯堡公园举行,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为雕像揭幕并致辞。

    这座雕像面朝大海,辛德贝格站在“希望之门”中,向东方张开双臂。“门”是指引希望与未来的象征,传递着中丹人民期盼友谊、共筑和平的美好愿景。塑像底座的设计还特别加入一块“城墙砖”,它是威武不屈英雄精神的象征。


    “共筑和平”之约:为中丹和平与友谊添砖加瓦

    丹麦是“设计王国”。如何通过极富创意、蕴涵中国审美的艺术作品,准确传递共筑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南京用具象载体表达抽象理念,用极致匠心展现文化内涵,用和平符号传递共同心声。南京城墙阻挡战争与屠杀的意义内涵与辛德贝格救助难民的英勇无畏精神高度契合、形成关联。经反复研究,南京最终选择“城墙”这一特殊战争遗存,形象地表达南京城市形象的核心要义——守护和平、共筑和平。受邀参与创作的南京金石艺术家历时一个月,从25公里城墙3.5亿块城砖中,找到了印有“金陵”字样的城砖,用金石拓印技法将“金陵”拓印在绢纸上。

    与此同时,南京邀约南艺青年女性工笔画家在拓印周边,描绘辛德贝格玫瑰、紫金草。最终,创作出名为“共筑和平”之约的城市信物,寓意中丹两国人民携手相约,为守护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丹麦的“南京英雄” 永远的“中国之友”

    同期,南京还与奥胡斯市档案馆联合举办了《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专题展。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望辛德贝格在南京的106天,展现他扶危济困、舍身相助的博爱与勇气;第二部分《今日南京》,让奥胡斯市人民看到凤凰涅槃的古都,致力于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热情与风采,更加体会到82年前辛德贝格曾经付出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80年前,因为辛德贝格的正义,让丹麦与南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么,80年后,促使中丹关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不断迈向新台阶的是友好的文化教育交流,平等的产业合作。”丹麦二战史学家何铭生表示。

    这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国际社会和丹麦民众的广泛关注,多家国际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给予报道,并引发全球媒体广泛转发,有效传递了中国和平心声,形成了良好的国际舆论。南京在丹麦辛德贝格家乡的实践,也因此成为探索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一次成功案例,两市还以此为契机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从和平与文化到科技与经贸开展全方位合作。

    艺术与美是人类的通用语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价值传播载体,也是传播和平理念最生动的形式。《用南京声音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辛德贝格:丹麦的‘南京英雄’”国际城市交流活动》案例正是依托友城间共同记忆,以艺术致敬和平,向世界发出中国坚定的和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