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震预警团队的一员,王士成始终将8月8日那天的自豪感深埋心底,更为团队奋战十余年的成果感到骄傲。
2019年8月8日5点28分,台湾宜兰县海域发生6.4级地震,福建省地震局地震预警系统于震后26秒发布预警信息,为7万个手机用户、5898套接收终端提供信息服务,为福建各地争取到30至81秒的预警时间。
王士成说,这数十秒的背后,是预警技术的从无到有,是整个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得到的哪怕只有短暂的数秒,也是与死神生死时速较量的法宝!”
王士成所在的团队是福建省地震局地震预警工作团队,十余年间,这支团队通过不懈努力,深入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建设,攻克地震预警关键技术,打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最终实现了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向社会公众发布发布,并通过科普宣传促使地震预警初显成效。11月4日,福建省地震局地震预警工作团队荣获2019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先进集体称号。
攻克技术,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研究建设
很多人难以想象,福建省地震局预警团队一开始创建时,是由两个“门外汉”撑起来的。2007年,韦永祥刚到福建省地震局工作,就接到了组队开展地震预警技术研究的重任。此时团队只有两名成员,韦永祥的专业是防灾工程,另一名成员周跃勇专业是无线电。放弃专业,从事预警技术攻关,对于两个“门外汉”来说,显然并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然而,这两位“门外汉”通过脚踏实地地努力钻研,从观测技术、仪器使用到软件开发,一点一滴,从零开始不断学习和积累。
团队刚起步,困难就接踵而至。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沉重的灾难深深刺痛了韦永祥和团队成员。“我们当时暗暗憋了一股劲,立志一定要尽快攻克地震预警技术难关。”韦永祥说。
抱着这样的信念,韦永祥带领全团成员,常常一工作就到凌晨两三点,累了就在办公室的简易床上躺一下,有时刚躺下突然灵感迸发,就立刻又爬起来继续专研、编程、测试。
韦永祥将这场技术攻关形容为“长征”。十几年来,他以身作则坚守在一线研发技术系统,带领团队研读了上千篇、数万页中外文献,创新设计了上百个功能模块,潜心编写了50多万行代码,并进行了数千次软件更新升级。
“团队所讨论的预警算法、程序等科研材料,足足打废了5台打印机,资料垒起来甚至比2层楼还要高!”团队成员周跃勇说。
当时,周跃勇放弃了上市公司副总的职位,“埋藏”在地震局搞地震预警技术。他为了进一步验证软件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每年都组织团队进行封闭式的集中工作,不分昼夜,一干就是一个月。前后持续6年,创新搭建了模拟实时环境的震例测试库,收集入库近5000个覆盖全球的典型地震事件,30多万秒地震波形,1亿多个波形数据包。
经过6年的努力,2012年,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大震破裂参数速报四大紧急地震信息处理系统,实现首台触发后5-10秒的地震预警、1-3分钟自动地震速报、3-5分钟烈度速报,具备了为民服务的技术本领。
搭建平台,打通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虽然团队经过多年攻克,研发了独立自主的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但如何将这科技成果转化为地震预警社会服务,打通地震预警的“最后一公里”,这个重担就落到团队骨干陈琳和王青平身上。
2014年,为研发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关键技术,成立了以陈琳为组长的研发小组。“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我们于实践中不断摸索,尽最大的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搭建起了预警发布系统雏形。”陈琳说。
此后的5年,团队以阶段性封闭集中工作的形式,远离家人,往往一阶段一干就是一整月,为实现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信息准确发布拼尽全力。
朱耿青毕业于福州大学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在陈琳眼中,他一直都在预警发布系统研发第一线,加班、出差是常态。在单位他是一名技术骨干,在家里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陈琳和他一起加班时,总会接到电话,问什么时候回去,他总不断回答:等一会就回去了。“而这‘等一会’往往是三四个小时之后的事了。”陈琳说。
“王青平是团队不可或缺的主力,对于多数人而言,工作时段指的是上、下午,而他不一样,他是上午、下午以及晚上。”陈琳介绍说,无论是在预警发布系统建设中,在陆海联测通讯系统搭建时,在中心的日常工作上,还是在中心管理和科研队伍发展中,他都不计较个人得失。
“如果对一位勤奋的人来说,加班是一种常态,那么对他而言,加班就是一种生活——不出意外,每天夜里十点前,410办公室的灯永远是亮着的,而那里就是王青平的办公室。”陈琳说。
经过团队5年的努力,团队最终打通了地震预警信息的PC端、移动端、专用预警终端、微博等多种发布方式,实现了地震预警信息精准发布服务。
如今,不少人在手机上安装了“福建地震预警APP”,而这款被誉为“救命”的APP就出自该团队之手。当发生影响福建的破坏性地震时,用户会第一时间收到响亮的预警声和预警提示,非震中区用户可以在地震抵达前的预警时间内,迅速避险。
当前,通过地震预警服务终端、移动APP等手段,团队已经成功的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单位、重大工程、示范中小学校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地震预警的服务。
有效利用,宣传科普促使地震预警初显成效
为了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地震预警、科学利用地震预警信息,近年来团队持续开展地震预警专项宣传活动。在龙岩地区开展了地震预警知识普及率调查,掌握民众地震预警的认识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创作了《认识地震预警》挂图、《哨兵》地震预警公益广告片,拍摄了《与地震波赛跑》科教片,开发了《2分钟地震预警系列动画片》。
2018年12月26日台湾海峡6.2级地震、2019年4月18日台湾花莲县海域6.7级地震时,地震预警系统发出地震预警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把地震预警时间、预测地震烈度等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实现学生和民众有序撤离,地震预警科普初显成效。
地震预警信息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为了让预警信息有相应的法规、标准作支撑。团队还创新完成了省级首个地方标准《仪器地震烈度表》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第一部地震预警单行法《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的出台。
目前,福建省地震局是全国首家依法依规实现了首台地震仪触发后5秒至10秒便可发布地震预警、1分钟至3分钟自动发布地震速报、3分钟至5分钟形成烈度速报、1小时内生成大震破裂参数速报的单位。
十几年间,团队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项,编写地方标准2项,并荣获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中国地震局表彰2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中发表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相关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
2016年,团队主要成员入选中国地震局重点创新团队,成为首批入选的科技创新团队之一。2017年,团队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团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2019年,团队入选中国地震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2019年11月,团队被中宣部、应急管理部联合授予“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先进集体称号。
对于这支团队来说,这仅仅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的目标是为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奋斗到底,做永远与地震波赛跑的人。”王士成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