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访谈测试信息6测试信息5测试信息4测试信息3测试信息2




网站首页 > 历史传承

旧书信揭秘70年前如何拍电影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1月15日电(记者孟含琪)新中国成立伊始,物资匮乏,你知道那时如何拍电影吗?

  近日,“新中国电影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展出了25份珍贵的书信手稿,其中多封记载了70年前拍电影的细节。这些珍贵手稿,带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展出的手稿中,几张手绘的平面图格外引人关注。这是长影摄影师孟宪弟为电影《自有后来人》手绘的摄制平面图。图中用线条描绘了每场戏中摄像机的位置和拍摄角度,这是孟宪弟根据分镜头剧本、美术场景以及导演意图设计的。

  另一边展出的是《平原游击队》纵横交错地道的图片,这是美术师手绘出的气氛图,与电影中真实的场景完全一致。长影从历代电影美术师设计的手稿中,精选了72幅美术气氛图。

  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光临告诉记者,建国初期条件艰苦,设备落后,电影拍摄前,美术师和摄影师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知识储备和想象力,一笔笔手绘画出气氛图,最后成为现实布景。

  到了实际拍摄环节,由于拍电影的胶片很珍贵,仅有的一点都是旧胶片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再生使用的,电影人甚至将胶片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在电影《桥》拍摄期间,有一场钢水溅出的场景,摄影师包杰的衣服被烧着了,因为用的是手摇摄影机,人不能离开,于是助理赶紧用一件湿大衣披在包杰身上为他灭火,可助理的身上也着了火,工作人员就一个接一个地为前面的人灭火,直到这个镜头拍摄完成。

  除了国产电影外,经典的译制片也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70年前,电影院里放映的外国片都是打上简单字幕,观众大多看不明白。时任长影厂长的袁牧之将目光瞄准了苏联电影《普通一兵》,想要做一部真正的译制片。他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导演袁乃晨。

  厂里没有做译制片的经验,如何能让银幕前的苏联人讲中国话?袁乃晨只能摸索着干。他在素材片中选了一段台词长的片段背熟,又让翻译孟广钧把这段俄文台词背下来。两人背对背掐着秒表,用汉语和俄语同时开口。同一段台词用两种语言说,占用的时间不同,他们就调整语速;说出的台词像是背书,袁乃晨就按照剧中情景加入情感,反复练习。

  解决时间问题后,他又遇到新问题。有的词说俄语时是张嘴的,但汉语是闭嘴的,口型对不上。于是他和孟广钧寻找和原版口型吻合的恰当词句,有时为了一个词要查阅词典一两个小时。袁乃晨一鼓作气完成了配音工作。

  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袁乃晨也开辟了我国对口型配音法的先河。

  那时电影人没有条件反复拍摄和修改场景,大家就在拍摄前做足功课。在艰苦的条件下,长影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著名摄影师王启民,“新中国译制片之父”袁乃晨,著名导演王滨等大师级别的电影人。“这些老一辈电影人身上拥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值得当代电影人铭记学习。”张光临说。